首页 -> 2005年第8期

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端与对策

作者:许其汉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正处于尴尬状态,学生写作难,写了多年,提起笔来仍如需千钧之力,心力交瘁;教师指导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功,收效甚微。少、慢、差、费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如此,需要我们冷观当前作文存在的问题,寻求突破的对策。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建构思路作些探索。
  
  一、转移作文目标
  
  多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目的是应试;学生练习作文,将来能取悦于评卷的老师,以博得一个高分,能上一所好的高校,如此师生皆大喜欢。这样的目标定位,导致学生作文四平八稳,鲜有个性可言。历年高考,作文佼佼者,可谓凤毛麟角;模式化作文,触目皆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此可见,写作目标由“应试”转化为“应需”,即“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
  写作内容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亦如此。应以“立诚”为本,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通过说真话,说心里话,说不同于别人的话,让学生思想、感情、灵魂自由熔铸于作文之中,让学生个性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写作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作文与作人统一,应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二、构建训练的系统
  
  尽管目前高中教材将其分解为阅读与写作两大块,并将写作单列为五个单元。但《教师用书》中对写作指导不着一字,使不少教师难以下手。针对现状,教师应对作文有系统的考虑。于漪老师非常重视系统训练,她曾说“作文做通盘的考虑,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要求是什么,如何循序渐进,如何环环相扣,学期初就应成竹在胸”。因此,改变作文教学零散、粗放、缺乏系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使作文训练系统化,首先不妨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写作专题安排进行训练,如第一册共安排4个单元写作专题:一、心音共鸣——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三、人性光辉——写人要凸现个性;四、“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详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8—9P5);其次,设置一条自由训练线。它可由学生选材、命题、作文,诸如人物速写、风景素描、诗文鉴赏、影评、读后感等,不论长短、虚实,即兴命题均可入文,以弥补第一条线的训练量的不足,使学生深入感悟生活,丰富和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三、实现训练的多样化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语基讲解,重阅读分析而忽视作文教学的现象;有的甚至一学期以完成6—8篇的显性指标为己任,使作文教学单调、呆板、无力。因此,采取多样的训练途径是直面学生作文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在读、听、说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切切实实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处处体现作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说,真正使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为作文而作文。
  在写作训练上,特别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现实中智慧的火花,从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真正把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使作文走向生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写在作文本上才是作文的心理。
  
  四、倡导情感激励原则
  
  中学作文教学手段单一,评语呆板,学生对作文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是对作文感到畏惧,这使作文教学处于难堪的局面。扫除学生心理障碍,调动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评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教师切忌用高人一等的挑刺的目光斜视学生,要善于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评语尽量用读者的身份而不是师长身份来写作,引导、启发、激励为主。可以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互评互改等多样手段,来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要敢于打高分,不在分数上为难学生。教师吝啬分数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五、改革八股文写作模式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曾批评在作文教学中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的现象,并称之为八股精神。所谓八股精神,不要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八股精神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形式的程式化。许多教师重模式,讲技巧,分门别类,反复操练,将文章结构、章法练就成酷似八股文中的起承转合。过分追求形式,导致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
  针对上述八股精神的弊端,叶圣陶语重心长地告诫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碍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文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该负大部分的责任。而训练者所以要负这种不愉快的责任,其故意在无意之中保持了八股的精神。”这番话,于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开辟新的作文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