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在作文修改中构建合理评价体系

作者:赖李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较为关注学生习作前的写作指导,而对习作后的作文评价相对忽略。据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合理的作文修改评价体系,提高作文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全面提高,成了摆在高年级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在这一年的作文教学中就构建作文修改的合理评价体系作了认真的探究,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植学生的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体现评价取向人文化,评价标准个体化;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培植自信心
  
  从目前作文评价的现状来看,在评价目的上,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往往喜欢评选出优秀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这种评价固然使少数的优秀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却使大多数中、下等级作文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品尝失败,形成情感障碍,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怕习作——受到打击——更怕习作——越写越不会写”的恶性循环。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要求科学的评价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作文评价中,要改“甄别、选拔”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转变。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呢?
  
  1、科学设计作文评价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因此,在作文评价时,教师要睁大眼睛发现每一篇作文中不同方面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同学体验成功。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精心制作作文评价的“奖励卡”
  “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物,它来自于取得成就的满足。”(鲁德曾)在作文评价中,我精心设计了各种“奖励卡”,让学生从过程中品尝成功,从激励中获取信心,产生动力。小奖状发给学生后让学生带回家贴在家里,然后再在班上的“作文创新排行榜”上贴上红星进行竞赛,营造出了良好的自觉练笔的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热情。
  
  二、创设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组织学生学会修改,培养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哪怕写一句话,一个便条,都要读一读,有不妥的地方要修改。由句到段到篇,由内容到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一点一滴学习怎样修改,渐渐养成成文后必读、必改的习惯。交给老师的习作,不是写完的,而是改过的,是自己已经改不了的。显然,这要求学生具有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而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老师是权威,“评价、修改”基本上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被动修改的位置。有稍为“开明”的老师,也只是让部分优等生参与评价,抑或让全班同学参与找出习作的错字、病句,终究不敢完全“放手”。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教师是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的关系。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过程,“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评改作文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而,实施评价时,应特别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做到师评和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学会修改,训练能力,培养好习惯。
  
  1、激发学生评改的热情,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评改前,先由师生根据本次作文的具体特点共同讨论制订出作文修改的要求。
  评改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评改小擂台”“评改金点子”“头脑风暴”“超级变变变”等师生共同评改的形式。以学生评改为主,老师扮演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作文评改小擂台”这一形式是以正、反两方举行擂台赛,一方针对评改要求找出习作中优点,一方对照要求挑出习作中的不足之处。无论哪一方,每找出一处便加一分,双方进行竞赛,哪方分数高哪方便赢了。“评改金点子”是指在如何选材、如何合理地使用材料方面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修改意见。“头脑风暴”游戏是以组为单位,各组员同心协力在指定时间训练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意思,使语言表达更丰富。“超级变变变”是看谁能把文章中表达不当的地方“变”得准确生动。这些评改形式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参与中积极主动地掌握评改作文的方法,训练自我评改的能力。
  
  2、多形式确定学生评价主体地位,提高自改能力。
  学生在掌握评改方法后,组织学生多形式地、积极地参与评改,提高自改能力。因而,我设计了学生参与评改的多种方式,使学生评价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实现。
  分类修改。把班上的学生、习作分为若干组,每组同学对其中一组作文进行评改,每组每次重点对习作的某一方面进行评改。如评“选材是否恰当”的这一组,要求评改时重点关注全班同学的作文中选材问题,表扬选材恰当的同学,对选材不够恰当的同学提出评改意见。此外,还可按“开头点题好”“结尾扣题好”“语言出色”“书写整洁”“条理清晰”“重点段描写具体、生动”等归类。评价后,各组要选代表进行小结汇报。
  小组合作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分别在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其余组员根据评改要求全面提出评改意见,互相交流、讨论。当即修改,在互评互改中不断提高自改习作的能力。
  自我评改。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根据评价要求自我修改。自我评改后,反思本次作文优点和不足之处。
  
  三、实现评价时空开放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自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真正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因而作文评价活动不应在学生修改好作文后戛然而止。在作文评价时实现评价时空开放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是必不可少的。
  
  1、拓展评价时空,做到课内评和课外评相结合。
  事实上,学生习作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习作能力需要丰富的阅读积累,广阔的生活积累,真实的感受积累,需要长期的习作实践。因而作文评价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多渠道挖掘潜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习作评改机会。例如,每周一周记,由家长和学生共同评改作文,评价学生习作的情感投入,是否做生活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家长参与评价,对学生习作是否“努力求真”将有更有说服力的评价,对学生习作的“求真”“求实”有着更为良好的导向。
  
  2、建立习作档案袋,做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习作档案袋里存放前面提到的各种奖状(存根),以及自己修改好的片段、习作,学生、老师、家长的评语等,学生评改的自我反思、小结等。学生时时翻阅,自我回顾,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后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在心中把修改习作看作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的事儿来做。以形成“习作——受到鼓励——更想写——越写越好”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改中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可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得到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养成了自我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习作水平也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同学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