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试论通过文学欣赏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作者:王 刚




  文学欣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而且也十分注重文学欣赏对他们创作所起的作用。杜甫就曾经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中学生来讲,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文学欣赏的训练,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其写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可以说是将学生引进作文大门的首要步骤,而文学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与其空洞地讲一些必须学好作文的道理、意义,不如用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娓娓动人的叙述描写来让他们自觉地发现写作的乐趣。鲁迅先生最初爱上写作,并不是因为“三味书屋”中先生的板子、戒尺,而是因为一本木刻的《山海经》吸引了他。英国大文豪狄更斯走上创作的诱因也是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在他屈辱的生活中让他感到由衷的欢乐。当学生由“要我作文”转变为“我要作文”时,写作就变为了一种快乐。
  
  二、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文学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说:“《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至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胸中添了许多文法。”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在欣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叙述描写技巧、语言表达、想象、创造等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脑海,潜移默化地演变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文学欣赏的作用简直是不可替代的。有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做到“厚积薄发”,作文才有底蕴。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大为提高,而且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成为学生在写作中丰富的材料源泉。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做过一个实验。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个组先上一堂课,一个组专门讲此文的写法,一个组则选用了几篇名家范文,让他们阅读、领会,然后两组同时作文。结果显而易见,前一组普遍质量不高,既无好的技巧可言,也没有什么新意;而后一组中,则从构思、文笔、立意来看都要强得多。由此可见,文学欣赏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的确有其独到的作用。上海市一所实验中学曾做过一次教改实验,语文课就用中国四大名著作为教材,也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三、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要点
  
  文学欣赏要以课本为本。有些教师以为文学欣赏就是让学生阅读
  大量的课外书,其实并不尽然。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是不现实的。何况,语文课本和读本里有不少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应该说,语文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哲理。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写作内涵丰富,增强表现力。除了引用名句以外,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加以引用,甚至活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振起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讲读课文时要转变观念,在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结构的同时注重文学欣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培养。
  
  1、文学欣赏重选择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的作品延伸;由一个作家向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这样,学生既能对一部作品、某个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积累文本,修养身心,提升品位。高考作文两个等级的评分标准,既是对考生读写能力的考察,也包含了对考生认识水平和思想品格的考查。所以,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非常必要。一是要读含有哲理、对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见解、或是有比较强烈的思想内蕴、令人深思、给人启发的文章,二是要读有真情实感、对生活有积极健康的感悟的文章,三是要读构思有才气、形式有创新的“另类”文章。《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杂志中有大量系统的这几类文章,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定向阅读,也可以自行积累。阅读时还要多思,注意把同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注意专家的点评,分析各家的长短;还可采用类比、联想、逆向等方式来学着写,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品位。
  
  2、文学欣赏重积累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要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营养,有意识地接触与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精短作品,去感悟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去领悟体会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写作不能不用材料,材料必须积累。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调动出来,加以变化,恰当运用,不但能解燃眉之急,用好了也许会锦上添花。
  注重文本积累,旨在强调学生要专门读一定数量的富有真情和哲理的时文、美文,还有同龄人的富有才情的作文(包括高考佳作),最好能对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吸收并作出自己的思辨和评判,从而真正吸收美好的精神和情感,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同时,这也是形成较强的驾驭高考话题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的捷径。
  
  3、文学欣赏重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在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供我们进行创造的天地就比较广阔,我们可把某些课文看作创造的前提条件,自拟条件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创造性训练。如把小说《祝福》改写为《祥林嫂小传》,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写成《“芦柴棒”的故事》,把抒情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改写成一篇通讯报道,把《世间最美的坟墓》改写成导游解说词等;把宋词《雨霖铃》扩写成白话故事《别》,续写小说《项链》等等。坚持这样做,对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品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不会选择,没有积累,何来创新?好文章或者是言人所未言,往往能够打开人们蒙蔽的视域,启发人们的认知;或者是人常言之,我则常中出新、出深,从广泛的材料中选择适合的材料,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让我们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在读与写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