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请把高中写作当语文题来做

作者:查德智




  提出这个观点有些人也许觉得很可笑,觉得笔者是在说废话。但事实上眼下这个问题不但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而且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应该特别注意引导的一个问题。因为眼下高中写作的非语文现象已经很严重了。
  现在高中生的写作越来越让人看不懂,高中生的文章让人越看越觉得枯燥、乏味。我想正是与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弄明白高中写作究竟是一道什么样的题目有极大关系,也与我们有些老师没有认真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系。
  高中写作是一道语文题,这是明摆着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后一道题目就是写作题。就单个题目而论,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高、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题目。可见高中写作不仅是归属语文这门学科的,而且还是很重要的语文试题。因此弄清高中写作的性质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才会出来。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是很容易走入歧途的。
  可眼下在高中写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未把写作当语文试题来做,有个别老师也没有把写作当语文来教。其中在学生文章中反映最明显的三种情况是:
  
  一、把高中写作当成传播其他知识的场所
  
  随着近两年关系式话题倍受重视之后,思辨性这个词就频频出现。思辨性的提出是要求学生会思考辨析,会讲道理。于是学生文章中就出现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要辩证的看、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看、要全面的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要透过现象本质地看、要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认识”等等辩证理论字眼。总之,凡是高中政治课本中的一切认识论的观点都写入到了高中写作题中。殊不知这些知识都是政治的而不是语文的。我们写作需要用政治的观点但决不等于写政治的观点,我们的写作需要思考辨析、讲道理,但绝不等于写思考辨析、讲道理的术语。这里显然是无形中把高中写作当成了传播政治常识的场所。又如有的学生在文中大谈特谈中国革命史:记某个盛世君王的治国策略,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记旧中国到新中国国家政策的变化等等。很显然,这里无形中又把高中写作当成了传播历史常识的场所。另外还有些学生在文中堆砌其他学科知识也是常有的事:在文中频繁运用英语单词、讲述数学公式的产生过程、物理定律的发现经过、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等等。以上这些,看似知识迁移、活用,实则是语文知识贫乏的表现。读这样“常识介绍”的文章怎能不让人乏味。
  
  二、把高中写作当成伪文学来写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产物。文学作品离不开虚构,但这种虚构是有强烈的生活指向性和强烈的思想性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深厚的思想性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文学作品一旦缺乏生活性、思想性,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了。作为高中生,他们不可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有深厚的思想。但我们一部分学生却深喜虚构之道:在写作中胡编乱造、闭门造车,臆语连篇还得意洋洋,认为自己有文学创作的潜质。岂不知彼之虚构非文学之虚构。有些老师也大力鼓动学生去虚构故事,作一些穿靴戴帽的文章。还堂而皇之的说这种故事性强的文章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占的比例很大。殊不知在高考作文中既缺乏思想又缺乏技巧的这种“创作”在36分以下的比例更大。当然,高中写作本身是不排斥文学的。但问题是你有没有创作文学作品的底蕴,创作文学作品的才能,你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客观地讲,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像韩寒那样去创作,写出一些文学作品,其实应该是我们社会的一件幸事。可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有和韩寒一样的家庭背景,也不可能都有和韩寒一样的写作才能。我们的学生盲目去仿效无疑是东施效颦,是打着文学的晃子欺骗自己,也希望能欺骗阅卷人。这种伪文学创作带来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说,我们的学生就算是想按文学创作的方式去写作,那也“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这是胡适先生1917年在《新青年》上提出的。见其《文学改良刍议》)。更何况,高中写作永远不等于文学创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三、把投机取巧说成“创新”
  
  自从话题作文“三自”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提出以后,“自选文体”可以说是近几年来“贯彻”得最彻底的。现在的高考作文单就文体而论,真可谓“百花齐放”、遍地翻“新”:散文诗体、日记体、剧本体、小品体、辩论体、相声体、病历体、采访体、对话体等等,以及近来又盛行的“题记体”,真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在用的文体,在高中生写作中都可以找到。可我们平心而论,这其中又有几篇是真正符合以上各种应用文体实质的呢?言为心声,难道这些学生真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吗?其实,这些文体之所以倍受学生欢迎,既不是写作的需要,也不是创新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凑字数的需要,因为这些文体它们都可以称为“散文体”。
  这些同学借这些文体“创新”,是因为这些文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段落多、空格多、散得不能再散。如果一篇文章按高考要求需要写到800字以上,学生用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来写,文字可能一般要写到750个字以上。但如果用这些所谓的“创新”文体可能只写到550字以上就足够了,甚至更少。由此看来,这些学生选中这些文体的真正出发点是投机取巧、借尸还魂。不客气地说,这种“创新”完全是在辱没语文,辱没写作。
  那语文究竟是什么?高中写作写成什么样子才算是语文的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1页里阐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第1页阐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具有用于达到某种目的的表现、性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页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显然就是针对工具性而言的,是强调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功能。而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恰恰是本末倒置,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变成了语文的工具。人文性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积淀的东西。人文性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人生的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页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思想内容而不是形式。而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恰恰又是本末倒置,强化的是形式而不是思想内容。可见,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应用功能和思想熏陶功能的统一。因此,高中写作只要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特质就能算是语文的。
  把高中写作当语文题来做,从方法上来说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平时注意教学导向,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可以了。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适用性是很强的,它本身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我们老师的教学要以语文课本为范本,我们学生的学习也要以语文课本为范本。我始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数理化教学没有质的区别,数理化课本教给学生定律、公式,并通过具体示例教方法、教操作。语文教材的编写其实也是一样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制体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第二部分前三册是写作、口语交际,后三册只是写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试验修订本·必修版)。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贯穿着整个高中语文课本。课本中第二部分写作常识其实就是理论指导。那写作的示例在哪儿呢?当然就是前面的文选。可以说,高中写作的最好范文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选,这些文选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的东西。我们的写作的确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它更具有规范性,具有写作的“规矩”。比如在文体上,高中语文六册课本中对所有文体的写法几乎都介绍了:如即兴发言、演讲、讨论、辩论、采访、札记、随笔、短评、消息和通讯、诗歌、小小说、传记、综述、寓言故事和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等,这些文体的写法,书本在写作部分不但给了写作指导,而且还给了借鉴实例。并在第六册写作部分“文体与文风”里强调“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规范。正像穿衣服,在有些场合,可以穿西装,也可以穿中山服,但是不能穿得不伦不类,弄成四不像”。又比如写作内容和表达方面,高中六册语文课本中也给了明确的要求:如要“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写出人物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做点辩证的分析”等。并在第六册“本色与文采”中强调“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总之,写成的文章里处处都有作者的‘自我’在”。也就是说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对高中写作本来就始终全面地贯彻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由此看来,高中写作要教好、要学好,其实就一个原则:不要忘“本”。
  笔者很赞成各地举行各种类型的作文大赛。但笔者也希望不管什么作文大赛都要把它当作语文竞赛来举行,不要违背语文课程的特点。我更反对把这种作文大赛办成了奇文、异文、怪文的汇展赛。这种导向是很糟糕的,可以说是对中学写作很不负责的一种做法。作文大赛不是文学创作大赛,文学创作大赛是作家的游戏而不是学生的游戏。笔者从来不怀疑各种获奖作文中有好文章,但规范文风更重要,而且倡导文章规范的写法本身也是各种作文大赛义不容辞的义务。否则,对中学写作无疑是揠苗助长,从而造成虚浮文风,结果弊大与利。
  所以笔者愿意再次强调:让高中写作回归课本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请我们的老师把高中写作当语文来教,把高中写作按语文要求来教;请高中同学把高中写作当语文题来做,把高中写作按语文的要求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