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这十三篇作文为什么获大奖

作者:王先霈




  这篇短评的题目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给我出的,同时也正是我提笔之前在思考的问题。
  文学史专家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也可以说,一时期有一时期之作文。新世纪的中学生优秀作文,不只是与五六十年前的中学生作文大不一样,就是与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作文范本也颇不相同。这当然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文学潮流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在这十三篇作文上,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它们抛开了习见格套,抛开了矫揉做作,用中学生自己的眼睛看人看事看世界,用中学生自己的话语写所见所闻所想,使人感觉到真——真实,真诚,真朴。冷念劬和高瑞的两篇《一日三餐》,内容和写法彼此迥然有异,却共同拥有着那真。冷念劬描写农民工之苦,主要不在于写他们的饿,反在于写他们的饱:“每人两碗大肉面,外加一瓶啤酒。我们吃得可香了。打从进城来,今天是吃得最饱的。”现今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孩子,看到大肉面往往皱起眉头,而民工们把吃到大肉面视同过年过节,从吃得香和饱更加有力地衬出他们的辛酸。鲁迅曾经说过,写革命,并不是就要写“打”、“杀”、“冲”,写富贵并不是就要写“金”、“玉”、“锦”。《白毛女》里,喜儿扎上爸爸过年特地为她买的二尺红头绳,欢天喜地,这才是入木三分地写出杨家的赤贫。这类看似寻常的细节,需要作者切身的体验。高瑞写农家田间午餐:“你看学生的书包还在教室里,爸妈的农具还在田地里,人们的心思不在吃,午餐只是充电而已。一些田地远的人家,午餐还常到田地里做着吃。三个石头顶着一口锅,就地取柴,烧火做饭。这在城里人看来像是野炊,很潇洒;而在我们农家这算是家常便饭,有点儿清苦。”这也是没有在乡下常住的人,凭想象虚构不出来的。读到这里,我联想到荷兰画家梵高的《吃土豆的人》,欧文·斯通《梵高传》记述这幅著名油画创作经过的一节,选进了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梵高提醒人们,不要把这当作普通的风俗画,他要告诉人们的是,那一双双伸向盘子的手也就是刚才在挖掘土地的手,农民如何以诚实的艰苦劳作,挣得所需要的食物。温家宝总理今年三月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一位外国经济学家的话说,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借用到中学生身上,或者可以说,对穷人有一些了解,才能够算是了解社会,才能够懂得人生,才能够逐渐成熟。这应该就是这两篇作文获奖的主要原因吧!我为本届新世纪杯作文赛有这样的作文,为这样的作文被选拔出来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感到由衷的高兴。黄志权《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写作的角度出人意外,至少是完全在我的预料之外。他写道:对我来说,最远的地方就是父亲的心。它也不是写所谓的代沟,它写了生活压力下父子间的隔膜,更点染了穿透隔膜的深沉的亲情,使我这个老年读者感动的是,它写出少年对父亲的理解、体谅,他主动地向父亲的心走去,感受冷峻外表下的温热。郑子欣的《鸡年说鸡》,没有采用动物寓言的写法,不去追求什么外加的深意,体现出作者叙述和描写的功力。我喜欢这篇作文,感觉到作者对小鸡仔的感情,和阔人对宠物的感情不一样,毫无财势的炫耀,也非因空虚而寻求抚慰。细而言之,它具有的是一片真纯的童心;扩而言之,也可以说,它具有我们民族传统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泛爱情怀。青少年的人格培育,很重要的一点是移情能力的养成,移情又叫神入,即进入某物或他人之中,设身处地,心凝神释,获得理解之同情。万类纷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心地观察,细心地体验,真切地认知,正确地判断,才可以趋善去恶,去伪存真,具包容心与亲和力,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学阅读和写作,乃是培育移情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给与更多的关注。
  杂志社的编辑们对我说,这篇短评还可以谈谈获奖作文的不足。不足肯定是有的,有的还比较明显。但是,文学作品,有的明明带有无可讳言的缺欠,却并不惹人生厌;有的明明难以挑剔,却并不讨人喜欢。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评论他弟弟的诗作说,“其间有佳处,也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余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中学生作文,忌讳的是成人腔太重。李欣的《自我批判》,略微有些生硬,却葆有几分真纯,这也是可贵的。
  这十三篇作文为什么获大奖,还是要由参赛的二十多万作者们来回答,由没有参赛的为数更多的读者来回答。读者群是最公正的评委,我所说的不过是仅供参考的一家之言。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届新世纪杯作文大赛评委会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