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阅卷教师最关注什么

作者:马新民

到各自不同但又有共同起点的话题,作凝思概括、进行逻辑拓展。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付这样的考题的。应该说,这是一道有利于区分不同素质的考生的题目。
  但是,这种既开放又有适当限制的命题,也让阅卷教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上的自由选择,又要时时留心考生的思路和意脉是否滑离了“怀想天空”这个限制性前提。毕竟,一线阅卷教师需要一把相对客观一致的尺子来衡量所有的考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被打捞上来的文章确确实实充满着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是文章的内容真的是对于天空的怀想?或者是由天空引起的怀想吗?何教授的答案是“是”。在对原文结尾处“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一句的夹注中何教授说“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我想,单凭此句就断定文章扣题,未免牵强了一些,毕竟“感受”不能等同于“怀想”,“烈日”也不能等同于“天空”。当然,这篇文章中还有多处写到了天空,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 “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等等,但都是客观的描写叙述性文字,与“怀想”缺乏直接的有机的联系,无法由此判断这篇文章切合“怀想天空”这个限制性前提。我相信,三位阅卷教师之所以“看走眼”,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看到“天”出来,更没有看到“怀想”出来。
  这个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天空”不但提供了多元的想像空间,而且蕴含着象征的深度。这类命题下的写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纷纭的生活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从中形成与“天空”有关的情感和逻辑的线索,紧紧围绕题目的关键词推动思维层层深入,并有效控制思路,防止思维滑行,以避免离题。细细审读这篇“死而复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承认,文章基本上在自说自话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但未能把这种感受与“怀想”“天空”这两个具体的题目关键词联结起来,未能充分尊重命题的限制!
  因此,尽管“脱离现实”与“辞藻华丽”确实是时下高考作文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但是,具体到这篇作文,三位阅卷教师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打了低分,实在不是因为一线教师看不出来自生活的本色的质朴之美,而是因为写作者缺乏在题目的限制下戴着镣铐灵活调控思维的能力,文章本身在紧扣题意进行写作方面缺乏明确的意识,即使是阅卷教师错判了,那也是因为写作者给这种误判提供了太多的空间。说一线教师“没眼光”,实在是有欠公允有失厚道。
  一线教师最关注的不是你的表达力的强弱,而是你是否紧扣题目行文。如果要说对备考的启示,我想,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高考中,无论是出于“炫示”的华美还是出自本色的质朴,都必须遵循一个大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对题目限制性的尊重,只有在题目限制的区间内以机智独到的构思自由地舞蹈,我们才可能收获最多的掌声!
  所以,不要让我们的作文“看起来像与题目无关的另外一篇文章”,不要让阅卷教师对我们的文章与命题的关系产生怀疑!
  毕竟,如果你把文章写成包裹在泥巴中的璞玉,而期望在几十万份试卷中被某个慧眼识珠者打捞出来,这个几率跟中彩票大奖一样,你愿意冒险吗?
  
  马新民,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长期从事考场作文研究并多次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