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评语

作者:金立群




  这篇文章出自高二学生之手,实在让人有些惊讶。此作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欣赏习惯提出质疑,并非刻意求新,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为自己心中思索已久的问题、积蓄已久的情怀——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人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旅者,人生也都可以看作是一段旅程。在作者看来,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不是永恒而是暂时,我们不必强求那永恒的印记,但求在这暂时之中能放下一切包袱,在忘我中沉醉于生命的世界中,“无痕于所经之地,却应有痕于己之心”。也就是说,此作在相当的程度上能做到言近而旨远、言浅而意深、意在言外,能如此立意,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于流畅洒脱之中亦包含着清晰的逻辑层次。第1、2段可谓“起”,点出议论的内容,亮出自己的观点;第3、4段可谓“承”,对观点做进一步的正面说明;第5段是“转”,从反面来议论即便“留痕”又能如何;而最后3段则是“合”,将论题做一定的引申,并引先哲之语进行升华;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此作语言简洁流畅,所包含的材料涉古今中外也比较广泛,这些都体现了作者较好的文史素养,特别是所引王守仁之语,更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思考问题的深度。
  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风格上的模仿痕迹还是比较明显,作者的个性不够突出,语言“过熟”,对于有的阅卷者,可能会有一种刻意准备而非现场发挥的感觉,或许会对分数小有影响。
  综合以上看法,这篇作文可以被评为一类卷,55分。(满分60分)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多年参加高考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