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一只受伤的残鸟

作者:刘艳君




  一个黄昏,伫立窗前。看着夕阳斜斜地闪着光彩。忽然,一只小鸟闯进了视线,那是一只受伤的鸟。
  它径直地朝冰冷的地面“落”去,很难想象当时的痛苦,我紧闭双眼,不愿看到它触地的悲惨。“啪”,像是一声闷雷,打在我心上,我不由自主睁开眼,快步走过去,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小鸟的翅膀洒落在地上,周围的血渍长长地扩散着,它一动也不动,任凭血渍从它身体流出,又浸染它的身体。我似乎闻到了腥气,我想:它真可怜,翅膀断了一只,只有在这冰冷的地面郁郁而终了。想到这里,心情不禁暗暗悲凉。我决定把它好好的埋葬。可是,当我再朝它望去时,场景却出人意料,只见它不断地振动着受伤的翅膀。可一只翅膀怎么会飞得起来呢?但它始终没有放弃,仍不断地拍动着、挣扎着。我惊呆了,心里一颤一颤地:那是一只怎样残缺的鸟啊?两脚都还在颤抖,右翅膀脱落在地上,鲜血溢出来,可却仍不肯停息。我的心随着它的每一次颤动而绷紧,我为它憋着一口气,仿佛我的憋气能给它带来力量。
  时间在它的颤动中凝固。
  忽然,它一跃而起。那不是在飞,那是在跳啊!可是当它跳起的瞬间,它又开始下落,它又一次摔倒了,它仍不死心,反复地扑腾、跃起、摔倒……然而最后它还是倒在了地上,我托起它,心中不尽的悲哀,我再一次凝视着它残缺的翅膀。紧闭的双眼,它平静死去了。刹那间,我忽然也释然了:虽然它不会再飞翔,可是它曾扑腾过,跃起过,这就够了。生命不就是这样么?在反反复复的扑腾与跃起中走向终点,在反反复复的扑腾与跃起中验证价值。
  我的思绪开始飞散,脑海中跃起了一只又一只的残鸟。
  我想起了李白,一腔热血,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志,在盛唐天空“扑腾飞跃”,虽然最后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叹息,绾结了平生,可盛唐的历史却留下了永远的诗仙。
  我想起了苏东坡,怀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却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中“扑腾飞跃”,虽然,终难免“人生如梦”,可北宋的诗卷里从此有一个豪放派词人的名字熠熠闪光。
  我想起了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想起了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历史的天空,原是因这一群扑腾飞跃的残鸟而灿烂。
  想到这,我再一次凝视手中的小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重量。我缓缓的捧着它,贴向心窝,我想,我会永远记住:有一个灿烂的傍晚,有一只扑腾飞跃的小鸟在我生命的天空跃过。
  
  选自湖北公安县甘家厂中学《甘露》;导师:李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