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孔惠惠




  美点赏析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生活本身在大多数时候却总是很“平”的,很少会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即便是珍贵的人伦亲情,在大多数时候也是平淡如水,除非发生什么剧烈突然的天灾人祸,否则也很难会有震撼人心的特别表现。本篇散文所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父女之情。如何使“平”变成“不平”呢?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经营、编造、烘托,而是极为细致自然地抓住了父女两代人在个性、气质上的差异,以“我”的聪明调皮和父亲的老实甚至木讷做对比,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小波澜、小起伏。在这些波澜和起伏中,每一次“我”都能获得胜利、取得“战果”——“我”甚至感到,正是在这样的对父亲的“战胜”过程中,正是在超越父亲这样“一座无法摧毁的山”的过程中,自己一天天长大了。或许会有不少文章写到这里,基本上就要“枯竭”了,然后开始结尾,再渲染一些想到父亲之衰老的伤感情怀。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这篇散文也包含了这样的感情:“或许,他真的老了”。但是这篇文章又不止于此。在它的结尾,出现了一个含蓄的令人无限回味的“顿悟”,文章中的“我”和我们这些读者突然感觉,其实父亲一直以来的木讷背后是一种包含了大爱的大智若愚,相比之下,一直以来聪明的我却显得多么的自作聪明。大智若愚与自作聪明的对比正是本文的第二层波澜。和第一层波澜相比,它更为宽广、深厚、含蓄、绵长,寻常的父女亲情在此得到了升华。
  本文的美点就在于这样一种波澜之外又有波澜、对比之外又有对比的层层相套的内在结构,读来婉转有致,细腻地体现了日常平静感情之下的深厚内蕴。最后还要说明,这样的美点,既和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有关,更离不开对生活细腻、敏锐的感受、感悟和洞察。
  
  难点指津
  
  本文的难点首先在于体会和把握以上两个层面的对比所形成的作品内在的“意义结构”,体会文章如何由“聪明活泼的我”与“老实木讷的父亲”之对比过渡到“大智若愚的父亲”和“自作聪明的我”之对比的自然而巧妙的转换。这种“意义结构”和我们通常熟悉的总分总、分总分之类的篇章结构不一样,它更为内在,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也是一篇文章的独特魅力所在。本文的难点同时还体现在体会文章整体的含蓄蕴味,特别是文章结尾之处带给读者的悠长回味。父亲真的老了吗?通过结尾的一问一答,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既老又没有老。从具体生活表现来看,父亲真的老了;但是从内在的生命价值来看,父亲没有老,他对女儿的爱以及由这种爱所生发出的“爱的智慧”永远年轻。
  
  考点训练
  
  1、本文标题为“我比父亲走得快”,“我”是否真的比父亲走得快呢?在“我比父亲走得快”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父女之情?
  2、父亲让女儿走在前面是否真如他所说“只有这样,我才能看到你是否安全”?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
  
  
  附:参考答案
  1、我并不一定真的比父亲走得快,这样的“含混”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合理的,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在“我比父亲走得快”的背后,体现了一个父亲留在女儿身后默默注视、守望,又不愿意女儿为自己担心的“大爱无形”的深厚父女之情。
  2、不完全。父亲之所以要这样说是为了不希望自己的爱与生命的衰老给女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为了给女儿创造一种身处其中而不觉的轻松的爱,这是父亲对女儿深厚呵护之情的含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