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王雪梅




  美点赏析
  
  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走好成才之路、人生之路,这种题材是屡见不鲜的,读者阅读此类文章时,常有一种司空见惯、读之无味的感受,但陆士华的这篇《铺路》却写得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迪性,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关,也与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关注及忧思有关。
  作者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很善于在平凡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凡的因素,并用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用一种有节制的笔调,将这种因素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注入笔端,让其缓缓地流淌出来,然后用一种貌似“平淡”的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语句平实而质朴、流畅而自然,极具亲和力。比如,全文以作家池莉在上海书展上售书、演讲开篇,巧妙地引出了本文要谈论的焦点——尊重孩子,这种简洁、凝练的写作手法,可使读者透过那闲云随风般的轻松叙述,领略到文章的力度与韵致。
  作者认为,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首先得“了解孩子”,可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面对许多家长信誓旦旦的话语——“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了解”,作者并没有板着脸来说教,而是撷取了两件平凡“小”事,不虚发一句大道理,就理当辞简地将内心感受轻轻点出:“如此而知,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地难”,不禁让读者心服、口服。
  接着,作者又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如话家常般的谈吐,开导家长们不要让孩子们都“拥挤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天赋和个性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此时此际,一丝源于作者心底的忧思与无奈,又隐隐地、淡淡地流溢了出来:要教育和培养孩子,要实现“个性张扬,创新突破”,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需要有一个尊重“个性”存在意义的教育体系和家庭、社会文化心理,否则尊重孩子只能是“海市蜃楼”,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虚幻美景而已。
  
  难点指津
  
  本文的题目具有象征义,“路”在文中指的是“成才之路”、“成长之路”、“人生之路”,家长、老师和社会究竟该为孩子铺设什么样的路,是引导他们走“读名校、找好工作、赚大钱”这样单一的“成才”之路呢,还是下苦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材施教,保护孩子的个性和才能,让孩子走快乐成长、快乐成才之路?作者采用以小见大、因事说理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悟和忧思,如清泉流淌般充溢了全文,读来令人颇受教益。
  是的,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孩子的“秉赋”“独一无二”,育人如同育树,只有为其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他们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据报载,我国西安的超智儿童陈谞戈四岁就能自搞“科研”,并在数学、物理学、空气动力学、控制学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广博的知识;被英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台球少年丁俊晖;被美国媒体称作偶像明星的钢琴家朗郎……无一不是家长遵循孩子的兴趣、天赋并因势利导的结果。
  当然,在遵循天赋、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应加强感恩教育,文中的那位家长每个星期都带着孩子参加作文辅导班、数学辅导班,辛苦了两年,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屡战屡败”;那位留学生瞒着家长万里迢迢飞回国内会女友,家人却节衣缩食三年,不断往国外汇钱,他却没有丝毫不安!由此可知,感恩教育的缺失已经让孩子们变得自私、变得没有责任感了。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绵延的古老诗句,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同样也包含着感恩情结。
  人生路上,既有荆棘,也有鲜花;既有崎岖小道,也有康庄大道;既有沙石瓦砾,也有无数美景,只有让孩子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在人生路上才不会怨天尤人、抱怨世事,才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敢于拼搏、乐于进取,拥有不凡的人生。
  
  考点训练
  
  1、请谈谈“每个生命的过程都需要健康、美丽、热烈地绽放”这句话的含义。
  2、为什么说“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存在”,既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
  3、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请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制作一张感恩卡。
  
  附:参考答案
  1、只有保护、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才能,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快乐成才,达到“生命”的极致、理想的高点。
  2、说它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是因为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尊重孩子,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简直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说它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是因为绝大多数父母都不能真正完全地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无从说起,但要了解孩子的人格、个性、理想、喜好、秉赋、天性、潜能等等,就非得下一番苦心、细心、耐心,外加科学的方法才能做到,这与完成一个很复杂的研究课题已没有多少区别了。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