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背景

作者:申 旸




  小桥、流水、人家。乡村就应该是这样,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展现在眼前。
  四周环山绕水。青翠的山、碧绿的水、湛蓝的天、纯白的云。
  路的尽头仍是路。没有水泥,没有沥青,有的只是令人踏实的黄土,踩上去软绵绵的,感觉很好。路旁各色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娇气,也没有百合的惟美,有的只是质朴。就像这里的一切,绝无精雕细琢,更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但就是很美,美得令人窒息。
  密密的草丛深处,隐约有潺潺的流水声,只是很安静地流淌着,不张扬,恰若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让人陶醉于其中。踩着憨实的泥土,顺着泥泞的小路走着,一路上看见了许多农民,他们脸上总绽放着笑容,很质朴,很安分,而且又带着一丝谦卑。不管多苦多累,他们总依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在他们脸上,我看到了勤劳中的快乐,艰辛中的愉悦。
  一座石拱桥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映入眼帘,仿佛是密密的草丛做了一次深呼吸,舒适而畅快。石拱桥不知在这里伫立了多少年,从古到今,或许一直在那儿。它虽无洪水的侵蚀,但风吹雨淋也使它镀上了年代的沧桑,印上了岁月的痕迹。旁边的石栏早已残损,只留下一些横七竖八的石杆,透着一种惨淡的美。石桩下长有一些毛绒绒的青苔,每当下雨后,都会漫出一大滩绿水,干涸了便在桥或石柱上留下痕迹,仿佛是石拱桥的泪痕,透着酸楚与凄凉。
  走过小桥,能看见低低的烟囱里青烟袅袅,被风一吹便消散了,徒留一片空空的天。
  我喜欢眼前这种上了年代的建筑,没有钢筋、水泥,只是木头、石砖或大块石头与泥土拼合而成的。屋外的墙早已伤痕累累,斑驳掉皮,屋顶的四角向上翘起,如飞鸟一般。
  跨过高高的门槛,便是堂屋,屋内的陈设很简单:几条木凳、几把木椅,一张大圆桌。厨房中不烧煤气,烧饭做菜全用从山上挑下来的一捆捆柴。
  这个家的女主人不美,但从骨子里透着一份素雅,一点羞涩。长发在头上绾了一个结,显得干净利索。一看便知是能干之人,把这个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她很随和,交谈起来很随意。她很兴奋地讲着孩子们的出息,很愉快的谈起家中牲口,地里的收成。女主人虽没有多少文化,但从她那双闪着光芒的眸子,我读懂了知足的幸福。
  屋后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绿油油的。阳春三月,田埂上一群孩子迎着风奔跑着,手中握着风筝的线尾,将五彩的风筝送上高高的蓝天。风把他们的头发吹乱了,衣服也被风吹得鼓鼓的,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望着他们不停地奔跑,放线,仿佛将一切烦恼抛在身后,将一切愿望寄于风筝。他们笑着,闹着,跑着,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激情与活力,感受到了属于青春的朝气,领略到了奔放与狂野。
  如果可以这样一路奔跑,是不是幸福就比较容易追得到?如果奔跑直到遇见彩虹,是不是愿望就不会被忘掉?我丢掉负荷,踏上寻梦的道路,或许有一天,我也会飞得很高,很远……
  乡村背景造就了朴实的人们,他们憨厚、谦卑、质朴、单纯,他们不仅仅只是不停的辛苦劳作,他们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学校: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
  导师:刘文敏
  (本文获第九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点评:申旸的《背景》是一篇美文。作者的语言素朴而绚丽,清新而刚健,在乡村的背景下写出了乡下人的生存状态,在城市的背景下写出了城里人的生存状况。美中不足是两种背景的粘合不够自然。(李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