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李君生




  美点赏析
  
  作者谢宗玉,生在湖南瑶村,长在湖南瑶村。南方乡村富饶的细节使谢宗玉的散文呈现出活泼盎然的面貌。他是如此熟悉瑶村由表及里的一切物象,让读者有满目新鲜的惊奇感。《豌豆》则是以瑶村生活为题材的献给山村的优美散文。
  《豌豆》为人称好,读后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成功源于文章有真情实感。作者以其敏感异常的心理,见证了乡村诸多美好,也坦然承受了这一切丑恶。在对豌豆这一乡村生灵的温馨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乃是谢宗玉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文章一开头,就告诉人们豌豆是一种伤心的植物,开宗明义,伤心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主旋律。从它一出生来看,就是一副伤心的模样。可以这样说,它从头到脚都是让人伤心;等到长大成人,它匍匐的模样也是惹人心疼的那种。从它的一举一动,看起来每一株豌豆都像一个在地上受虐的女奴,多么形象贴切。“如果一坡豌豆都是这副模样。想想看,这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一句过渡句,从一株伤心豌豆写到一坡豌豆,联想令人啧啧称奇。最后,豌豆到了成熟期,只要把豌豆的尸骨乱草一样刈回家。从中找出饱满的豆荚,那一粒粒饱满、坚硬、橙黄的豌豆就爆出来……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至此,对伤心豌豆的同情怜悯,自然而然地上升为崇敬、敬佩之情,上升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人间真情。散文,最强调的是心灵倾诉。《豌豆》是谢宗玉透彻心灵的瑶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精华部分,以达到散文的神不散。如在描写一坡豌豆的伤心模样时,把瑶村芒荆山山腰上的大片大片豌豆与村人、过路人联系在一起,对豌豆总是怀有一颗悼念的心,看见了,想到了就情不自禁的流泪。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把豌豆的伤心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感人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回忆:只要父亲一打骂,出门就往芒荆山跑,绿成一片片的豌豆助长我的伤心,坐在那里流泪、抽噎、癔想,甚至把自己想成是芒荆山上的一座小坟,让母亲坐在那里嚎天嚎地地哭。这时,我也把自己幻想成一株豌豆,长着一副伤心的模样,披着一身伤心的绿。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了人物合一的完美境界。作者还抓住了季节的变化,着重对春、夏、冬三季的豌豆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绘,动静结合,疏密相间,把它们组成了一个周密的整体。
  
  难点指津
  
  感情体验,是散文“不散之神”。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这一点很难明朗和确定。豌豆是一种伤心的植物。作者表达的仅仅是一种伤感吗?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聚焦点在文末:“瑶村的豌豆真是一个谜啊,仿佛聚集一生的虚柔、懦弱,就是为凝聚一粒坚硬的结果?一粒如关汉卿所描写的那样铜筑的核心。”作者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伤心的豌豆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是任劳任怨的一生,这真是瑶山人精神和品格的象征,“人物有界,有时我真想变成另一株植物,去问问它。顺便也看它有什么要问我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文章的深意所在。
  文章在写法上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1)瑶村雪天,太阳一出,野地里的雪全融化与唯独压着豌豆的雪迟迟不化作对比。(2)瑶村冬天的植物株株都似瑶村的傻大姐与唯独豌豆长得如红楼里的林妹妹作对比。(3)瑶村春天,几场雨过,所有的残红都随着雨打风吹去与唯有豌豆,顶一身白花,成了瑶村春天最后的送行者作对比,这对比的作用,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事实上,对比的作用,往往与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文章的主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握住了这一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训练
  
  1、文中用了许多比喻、拟人、对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试举例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2、“人物有界,有时我真想变成另一株植物,去问问它。顺便也看它有什么要问我的?”这句话好在哪里,请说出理由。
  3、豌豆是一种伤心的植物。结合语段,请作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
  1、例:它的茎太小太嫩太柔软,它的叶如瓣瓣破裂的心。还有它一根根游丝般的触须,就像一声声叹息。这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豌豆出生时的伤心模样。
  2、请参考“难点指津”。
  3、重点紧扣“豌豆一出生时的伤心模样和等到长大,它惹人心疼的匍匐模样”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