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三点导读

作者:陈慧慧




  美点赏析
  
  田晓菲是80年代著名的天才少年、诗坛小神童,这首《露》写于作者14岁时,当时她已经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学生,这首诗既透露出年轻人特有的纯真气息,又具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
  美点一:意境美。在《露》中,作者借用露水这样一个平凡的事物,表达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淡定从容。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众多诱惑面前、在沉重压力之下,很多人会迷失在对物质的追求中,心态失衡、失去自我。而《露》这首小诗却为普通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给出了一个别样的回答:不浮躁、不虚荣,甘于寂寞,默默耕耘,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首诗以人生观问题为主题,表达哲理举重若轻,使读者易于接受,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使读者得到激励与启发。
  美点二:语言美。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用第一人称道出心灵自白,显得真挚、热忱;善用象征手法,令整首诗耐人寻味。“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这些都是在诉说自己是一个最平凡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显赫的身世和耀眼的光环。“我自生又自灭”,但“我”绝不顾影自怜,也不去祈求别人的注意,而是自豪地喊出:“我就是我”。“我”并不羡慕旁人的优越,而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品质——“纯洁”、“美丽”、“洁白”,不与世俗合污。“我”安于自己的处境,对命运给予的境遇抱一种洒脱的态度——“又有什么要紧?”,因为“我”相信自己,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一定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通过这样的剖白,作者清晰地树立了一个自尊、自信的形象,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美点三:意象美。作者善于运用意象,她借用自然界中的事物——“露”、“草叶”、“花”、“清早”、“云”等等,营造了自己心中纯净、理想化的世界。这些意象看似平淡无奇,但作者通过恰当的修饰——“嫩绿嫩绿”、“张开惺忪睡眼”、“阳光妩媚”等,为其赋予了情感,使其变得生动可感、温情脉脉,但又不显得夸张矫情,同时切合了本诗的立意:用平凡与细微来衬托其深刻与通达。
  
  难点指津
  
  本诗赏析的难点在于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透彻地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与境界。
  现代社会鼓励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很多人往往不能把握平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变成追名逐利、贪慕虚荣之徒,偶有挫折,又不能正确对待一时的寂寞,消极沉沦,自我怀疑,对未来失去信心。其实,平凡与伟大只有一线之隔,关键在于自信自强,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把握人生。外在的光环、世俗的评价都不是引导自己人生追求的指向标,真正的明灯就在自己的心中。
  这首诗也确实是作者田晓菲人生观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早慧的天才少年,但真正能够成为有用之材、社会栋梁的人却不多,多数人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迷茫中变得平庸。但田晓菲不为“神童”光环所累,不花费时间去追求虚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自己所热爱的文学领域辛勤耕耘、踏实治学,最终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比较文学博士以及后来的教授。由此可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首《露》的哲理也因此而值得我们反复体味。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可将作者的独立自信误读为孤高自赏,或者将她的甘于寂寞误读为消极避世。应认真体会其积极而不失洒脱、志向高远而又立足现实的态度。
  
  考点训练
  
  1、作者通过本诗表达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选用“露”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理想?
  
  附:参考答案
  1、淡定洒脱,独立自强,能够忍受寂寞与平凡,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2、这是因为“露”这一事物平凡、随处可见,但拥有美好的品质——纯净、高洁,与作者心中理想的形象相符合,也能够恰当地体现本诗包含的哲理——要甘于寂寞、相信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