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今天你“小资”了吗

作者:田 颖




  “他是一个只穿白色棉布衬衫的男人,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忧郁,很干净……”某天,好友将这段得意之作递到我面前,满怀期待地想从我口中套出几个赞美之词。“哇,我的妈呀!”当我的目光一看到“干净”、“白色棉布衬衫”、“忧郁”等词语时,竟毫无前兆、条件反射般惨叫起来,“拜托,别让我再看到这种词了,我已经受够了!”好友一脸迷惘、无辜。或许是我的反应太强烈了,这些词现在一碰到它就有食物欲冲出咽喉之感。
  大约就是在近年的“美女作家”出现以后吧,都市中就侵入了一种叫做“小资”的病毒,这也许是在人们逐渐富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吧。但不管怎样,反正“小资”的队伍是急剧壮大了。以上所提到的人物描写是笔头的“小资”们最常用的句式。当然,这是拜“安妮宝贝”等“文学界MM”所赐,继她们之后,许多“新新人类”“争相”“效颦”,仿佛不安上个“干净”之类的词语,不放进一段“没有结局的感情”就作不了文章似的!比如“新概念”作文,稍翻看几篇就会发现一些模仿“安妮宝贝”文学风格的作品,而内容,则无外乎“淡淡的阳光”、“浪漫的爱情”和一杯“卡布基诺”咖啡。
  说到这“卡布基诺”咖啡,倒是把普通大众送入“小资”行列的“通行证”。
  “小姐,先生,请问你们要点什么?”
  “我要一杯,卡布基诺。”
  “我也是。”
  这种对话屡屡出现在一些所谓“引导时尚”的媒体上,引得人们茅塞顿开:“哦——原来,当‘小资’就是只喝‘卡布基诺’啊!”于是,有形的“卡布基诺”产业与无形的“卡布基诺”风潮席卷都市。可我就不懂了:咱原来不兴这玩意儿呀。我极想知道,在那些终日将“卡布基诺”挂在嘴边的“小资”中(有许多还是学生)究竟有百分之几的人知道什么是“卡布基诺”?
  “小资”型的文学风格与“卡布基诺”咖啡的流行正符合欲扮“小资”人士的心愿。但依鄙人之见,这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流行文化罢了。真正的“小资”品位——诸如张爱玲从骨子里透出的优雅气质,又有几个拥有呢?
  现在,大多数人充其量只是模仿了“小资”的外在形式。当今天爱幻想的少男少女们长成了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人父人母时,还有哪些人能够在冬日的午后,轻轻搅着漂着一层泡沫的“卡布基诺”,靠在阳台的躺椅上,静静端详着对面“干净”的他(她)呢?
  “小资”文化的流行确实反映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良好愿望,但一味地跟风、模仿却只能显示假“小资”们精神世界的贫瘠,自我风格的丧失。或许是虚荣心,从众心理使然,甲“小资”带动了乙“小资”,乙“小资”又引导了丙“小资”……但是,“小资”的生活标准,在全国恐怕也只有少数高收入者才有幸“达标”。而像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人们,此时正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拼命劳作呢,怎顾得上“小资”一事?在此,我想提醒一下,“达则兼济天下”,有了几个闲钱的“小资”一族,又何不试着为慈善事业献出一份相当于一杯“卡布基诺”价格的钱呢?有了“博爱”之心的“小资”或许将更显优雅。
  今天你“小资”了吗?
  
  选自江苏海安立发中学《报春花》社刊;导师: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