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纪念死掉的一代

作者:隗 宙




  当今冬第一片雪花蹁跹着亲吻我的面颊的时候,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十八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步入成人的90后,我们即将开启一个新时代。而随着90后的崛起,80后也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沦为回忆,并在我们的演唱中销声匿迹。对于80后,我不能做出全面的评价,毕竟在他们挥斥方遒的时候,我还蜷缩在书山的一角,抑或是卷海的一隅,辛勤求索着那些被学校标榜的知识。但就我所知道的,我还是想说一下,姑且当作一纸悼文,凭吊这个行将死亡的群体。
  “80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指的是那些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写手。韩寒无疑是80后写手的领袖,他出生在80年代初,并以一篇《穿着棉袄洗澡》首先扛起了抨击中国教育的大旗,无论那篇文章是否对中国教育产生过裨益,但80后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逐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接着80后写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韩寒出版了《三重门》,郭敬明发表了《幻城》,还有张悦然,李海洋,落落,小饭等等一大批80后写手在一夜间完成了由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进化。但是,当郭敬明抄袭事件曝光之后,我们看到了一群日益萎靡的80后写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欺骗忠实的读者,而更加遗憾的是,以后的80后作品逐渐脱离了韩寒定下的行文基调,大量浮华的辞藻就像泛滥市场的色情电影,刺戮着我们原本纯真的视听。我就是想不明白,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类似“意识流”的文字,让我们习惯沉溺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中享受着父母给予的小资情调。
  80后的堕落是从80后写手开始的。在我周围有很多人喜欢郭敬明,他的文字可以算是中国式“意识流”的代表了,然而不知道伍尔夫或者普鲁斯特看到了他的文章是否会“自惭”?我无法想象一个作者将单调的情节加以浓墨重彩地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同样我也不知道编辑会不会因为几句意思相同的话而多给他几毛钱稿费。总之,他用他那肆无忌惮的谎言诓骗了一个时代的青年。所以,他对80后的沉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此80后写手习惯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怀调和在他们的文字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由明媚的忧伤编织成的绮丽的青春。他们会以婉约诗词中特有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煽人泪下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局往往弥漫着似曾相识的味道。80写手就这样博得了整个80后的膜拜,并将他们推入了堕落的深渊。
  每当看到有人拿郭敬明的书当饭吃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丝莫名的惋惜,多好的青年啊,就这样迷失了生活的坐标。稍微懂点中国文学的人都知道,像这种类似魏晋南北朝骈文的东西,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毕竟,外表的尊贵无法掩盖内容的低贱,而臃肿的辞章也无法掩饰空虚的情节。
  80后写手步了魏晋的后尘,却又不能将辞藻的华丽演绎到江淹、庾信的高度,最终成了个不伦不类的怪胎。鲁迅教育作者不能为商业利益出卖自己的笔锋,同样也不能因为畏葸某种势力而收敛自己的感情。从这两点上看80后写手是个无作为的群体。80后的文字之所以吸引人,得益于语言的新颖,总结一下就是突破词性的拘囿和词义的束缚,也就是将形容词用做动词,把褒义词用做贬义词。
  80后写手在相互吹捧中赢得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他们用虚伪的文字搪塞着我们的眼睛,同时为了赚得读者的好感,也不约而同地哭诉着自己原本幸福的青春。我对此抱以极大的同情,像这种在文章中哭泣自己不幸的写手和那些趴在路边向人炫耀贫困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目的都是为了钱。我很遗憾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像韩愈那样发起一场反对魏晋遗风的古文运动,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也不能像大唐文学那样,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举世瞩目的浮躁。忧伤吞噬了青春,阴翳湮没了明媚,我们的天空不再盛满阳光,班驳的树影间点缀了盛大的愚昧。我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不知90后的时代,是否还会有80后的颓败?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韩寒的勇气。他公开反对郭敬明等人的小资情调,但面对整个80后的沉沦,纵使作为80后写手的领袖,他似乎也那么的力不从心,最终80后还是成为了堕落的象征。而郭敬明剽窃事件的爆料,无疑把这场堕落推向了高潮,思维的贫乏迫使他“借鉴”别人的内容,也在有意或是无意中,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
  然而庆幸的是80后中毕竟还有韩寒,让这个暗无天日的时代出现了一缕曙光。韩寒的文章虽然乏于词句,但却以一种救世主的精神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在高二毅然退学,去寻找心中的梦想,并把自己对教育的不满肆意涂鸦在新概念大赛的作文纸上,向天下昭示了一个叛逆时代的到来。
  我们不能因为韩寒文章中应接不暇的病句就对他嗤之以鼻,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诠释了清代桐城派的“义法”主义。他抛弃了世俗对于文词的苛刻选择,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在荒诞的笔墨中,对我们进行一次次亘古未有的精神洗礼。正如桐城派始祖方苞所言:“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韩寒在80后中独树一帜的文风让他有机会拥有鹤立鸡群的高贵,同时他不求矫饰的文笔也突兀了其他80后的虚伪。
  文如其人,一个时代的文章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我不想让青春继续沉沦,最后只能抱着忏悔的心情缅怀今天的旧事。80后的演出结束了,90后的表演现在开始,我只希望新生的90后能不受前人的浸染,演绎出一个真正的自我。
  学校:湖北枣阳市第一中学
  导师:江天刚
  
  点评:值得赞赏的是小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豪情,独特的见解与思维和敢于挑战前人的勇气,正是这些构成了文章的可读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热血的画面,看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大概会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份热情与激昂。生活在不断与社会的磨合中转变,我们就在梦想与评点中成长。(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