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考场作文与辩证思维

作者:何 郁




  近几年的考场作文,似乎是特别偏爱辩证思维的题目,此类题目一再出现,高考作文尤其如此。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一)、“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全国卷二)、“平凡与自豪”(辽宁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江苏卷)、“语言与沟通”(广东卷),2005年“忘记与铭记”(全国卷一)、“位置与价值”(全国卷二)、“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全国卷三)、“出和入”(湖北卷),2006年“老鹰、牧羊人和孩子的故事”(全国卷一)、“走与停”(重庆卷)、“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浙江卷)、“三的联想”(湖北卷)、“人与路”(江苏卷),2007年“摔了一跤”(全国卷一)、“唐诗名句”(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一步与一生”(四川卷)等,这每一个题目中都包含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且暗示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这说明新的考场作文非常强调思辨性,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学生在作文里表达独立和深刻的思想观点。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能做到想清楚,看透彻,说明白,写深刻,就是好作文。
  那么,如何做到“想清楚,看透彻,说明白,写深刻”呢?
  第一,对题目要想清楚。写什么,怎么写,这个大的框架要想清楚。比如,2007四川卷“一步与一生”。“一步与一生”要说清楚,似乎不难,不就是要说明“一步”对“一生”的重要性吗?但如果泛泛地谈,难免会就现象说现象,举例子说例子,既难以深入,也让人不喜欢看。怎么办?一个比较聪明的办法是,选取比较典型的人物和事例来写,因为典型的人物和事例不仅人们熟悉,容易认同,而且因其典型,就更有说服力。比如一个考生选取荆轲来作为例子写,就很聪明:
  秦王宫殿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然而美酒浇不灭他眼中复仇的火焰,他再一次选择了前进!这一步,他站在秦王身边,或许再进一步,他就能完成一个英雄的使命。然而,伴随着“图穷匕首现”的不测,他看到了秦舞阳慌乱的眼神——他倒下了,依然保持着向前的姿势。这就是英雄荆轲的一生,他的步伐始终是向前的。因为这一步,他开始了英雄的一生;也因为这一步,他结束了英雄的一生。(2007年四川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
  “一步”成就了英雄,又“一步”结束了英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因为这“一步”,可见“一步”是多么重要。这几乎不用多费口舌,我们就能对“一步”与“一生”的重要性了然于心。
  第二,对事物要看透彻。看透彻,不容易,但也有方法可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个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跟另一个方面,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古代和今天,中国和外国,内部和外部,现象和本质,正确和错误,荒谬和真理,他人和自己,……其实总能或多或少地找到某些联系,找到了这些联系,作文的视野就彻底打开了。比如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题目。认识一个事物,看待一个问题,评价一个人,总是会碰到感情的干扰,感情的亲疏或多或少总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有没有人认识事物的时候,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呢?或许有,但恐怕没法完全做到,即便能够做到,也只是个例。这些问题是写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要想清楚。但怎样想得深入一些呢?可以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入手去思考。比如有一个考生这样写: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入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假如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里,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2003年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这位考生敏锐地抓住“对和错”、“美和丑”来讨论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之间的关系,十分有新意,如果空谈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谈得清楚呢?即便能谈得清楚,不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吗?该考生用一个“假如”,就轻易地揭示了几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假如没有了感情,艺术如何存在呢?”是啊,假如没有了感情,冷冰冰的艺术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语言很有功底,逻辑很有力量。既揭示了几者之间的关系,又紧扣了题目。谈到这里,按说已经比较深入了,但这位考生还不满足,为了使这个问题讨论得更深入一些,更有说服力一些,他又用爱因斯坦作为例证,使几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自己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真不错!用一个“假如”,就使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豁然开朗,使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之间的关系十分了然,文章也因此别开生面。照这个样子写下去,想联系多少就能联系多少,典型的事例不胜枚举。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观点离不开材料,世界离不开联系。作文就是要善于联系,巧于联系。
  第三,对内容要说明白。无论写成什么文章,内容肯定应该说明白,这一点,似乎不用质疑。问题就是有些考生思路不清晰,话说得太满,反而会使得应该十分明白的内容却经不起推敲了。但如果注意到思路的清晰,说话正确得当,讲究分寸,留有余地,这表达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自信是现代人应当具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相信自己。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还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诚然,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人所干扰。但当别人真诚地向你提出建议时,我认为我们应当虚心接受。“满招损,谦受益”指的就是过度的自信会招致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自信与谦虚》)
  该文段作者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首先论证“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这一分论点,接着指出“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辩证地分析了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观点,分析问题是一分为二的,思路十分清晰。作者的论述语言也颇值得学习借鉴,用词十分讲究,比如说“应当”、“很多人”、“固然”、“诚然”、“但”、“过度”等,就不仅准确得当,而且留有余地。
  第四,对材料要写深刻。如果说看透彻是一个基础的话,那么,写深刻就是一个升华,就是妙笔生花,看透彻需要独立思考,写深刻需要写作功底。的确,有时候看透彻了,未必就能写得深刻,反过来说,凡能写得深刻肯定应该看得比较透彻。所以,这一环节我们强调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找一点小窍门。宋代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说,“自古文章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什么样的文章才能打动阅卷老师,使他们暗点头呢?我以为是这样几类:富有感染力,以一个“情”字取胜;新鲜活泼,以一个“新”字取胜;独辟蹊径,以一个“巧”字取胜;大胆革新,以一个“创”字取胜;能做到这几点,怎能不是好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