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易帽遮雨

作者:陈春贵




  1、庸师咏雪
  一师坐馆(学堂),见天初雪,着地泯然①。遂得一诗,曰:“老天下雪不下雨,雪着地即化作雨;既然雪要变成雨,老天缘何②不下雨?”自以为妙,吟咏不已③。一徒窃笑,曰:“徒亦得一诗,但仿先生之佳作耳。”师不胜喜,曰:“想必亦佳作也。”遂令徒吟咏。徒曰:“先生食饭不食粪,饭至腹中化为粪;既知饭必化为粪,先生缘何不食粪?”举馆捧腹。
   ①泯(mǐn)然:消失的样子。泯:消失。《伤仲永》“泯然众人矣”。②缘何:为什么。缘:因为。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已:止。《愚公移山》:“惧其不已也。”
  二字之变(以“饭”代“雪”,以“粪”替“雨”),竟收以己之矛、攻子之盾之功,可谓奇妙。庸师门下亦有高才,信夫!
  
  2、吾、汝、渠
  一生甚愚,其师诲①其“吾、汝、渠②”三字,久而不解其意。师喻③之曰:“吾乃汝师也,汝乃吾徒也。”指其妻曰:“渠(她)乃师母也!”还④家,父问其所学,遂以“吾、汝、渠”对。问其意,乃指其父曰:“吾乃汝师也,汝乃吾徒也。”指其母曰:“渠乃师母也。”父忿然⑤,曰:“谬⑥矣!吾乃汝父也,汝乃吾子也,渠乃汝母也!”翌日,师复问之。生对曰:“吾乃汝父也,汝乃吾子也,渠乃汝母也!”
  ①诲:教导、教授。《论语十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渠:第三人称代词“他”。《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③喻:晓喻、开导、打比方。《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④还:回。《为学》:“贫者自南海还。”⑤忿然:气愤的样子。《卖油翁》:“康肃忿然曰。”⑥谬(miù):错、错误。《明日歌》:“此乃大谬也。”
  死读书,食而不化,连我、你、他(她)的具体所指都弄不明白,不亦悲乎!死读书而不求理解者戒之。
  看不看由你:
  翌(yì):明(天、年),如“翌日”、“翌晨”、“翌年”。《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古汉语常用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等,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等,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其中“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它)”,“其”在上古汉语里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只用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他(她、它)的”;中古以后,偶尔有人把“其”用作主语,但绝不能用作宾语;“之”一般仍然只作宾语。
  
  3、父母何物
  某邑①童子试②,以“父母在”三字为题。语出《论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③。”一生惟④书“父母者,何物也”六字。令⑤笑而评批曰:“父者,阳物也;母者,阴物也。阴阳不和而生汝之(这个)怪物也。”
  ①邑:县。《伤仲永》“邑令奇之”。②童子试:明清二代考取秀才资格的考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无论年岁大小,皆称“童生”,或称“文童”、“儒童”。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三年内举行两次。文中由县令主持考试,是“县试”阶段,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府试”。③游必有方:语出《论语·里仁第四》,意思是:如果要外出远游,必须告诉父母自己要到那里,父母需要你则必定能够及时返回。以“父母在”为题,要学生以“父母之心为心”,也就是以“要心存孝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④惟:只。《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⑤令:县令。县里的最高长官。
  连父母都不知道为“何物”的人去参加科举考试,能写出“父母者,何物也”,也已经够难为他的了,毕竟他已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破题”。
  看不看由你:
  古代思想家用“阴、阳”二字来概括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如:男为阳,女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表面为阳,里面为阴;活着在“阳间”,死后叫“阴间”等等。到战国后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后人则把相信“占卜”、“观相”、“风水”等都称其为“信阴阳”。
  
  4、易帽遮雨
  甲乙赴墟(集市)买帽,归,途中遇雨。甲谓乙曰:“与君易帽而戴何如?”问其故,对曰:“易帽遮雨,则所戴者,他人之帽也,——毋庸心疼!”
  敝帚自珍,何况新帽乎?然则别人的东西就不心疼:人心之怪,少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