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三点导读

作者:陈 蕾




  美点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打动读者吸引人,最根本的是要抒发真情实感。在这篇文章里,“我”比较“幸运”,家里“经济条件好”,又是“唯一的女孩”,“母亲又有闲情”,于是“我便总有新衣服穿”。我有“一条大花的长裤”,一件“穿出去人人都说漂亮”的外套,还有一件“我特别喜欢”的丝棉短外套。经过这么多年,我还能把这几件衣服记得那么清楚,足见印象深刻,穿衣的经历更显真。我有漂亮衣服,想穿却不能穿,只有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才会发生,也是真的。每一次把漂亮衣服穿出去,却常常显得特别刺眼,让人感到不自在。每一次内心的冲突,都写出了“我”的痛苦,显得真切可信。
  作者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这种真情实感还必须表现在一定的艺术形式里,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本文结构清晰,多用对比手法。过去穿得漂亮一点就会被异样的眼光注视,现在满街的女孩子尽兴打扮而毫不在意别人说什么;别人穷没有新衣服穿,我有新衣服,想穿却不敢穿;穿漂亮衣服遭非议,穿朴素衣服得到表扬;年轻时不能穿,能穿时青春已不再。每一组对比都真实地记录了我的“惨痛”感受和那个扭曲的时代生活的不正常。
  另外,语言朴实,娓娓道来,无需夸张,无需修饰。一切味道都从朴素中来,具有一种纯正朴实的清新风。融情于事,真切细致,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显示出一种朴实美。同时,语言还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地主婆”、“四旧”、“划清界线”。偶尔语气中会透露出一种冷嘲,如“我当时听了,很觉开心,当作了一个天大的表扬”。
  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我”对“文革”的独特感受细细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忘怀。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回头体味《我惨痛的穿衣经历》的文章标题,其内含的一切都已十分清晰。作者表面上聚焦穿衣经历,实际上却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不近人性,爱美之心被压制和被扭曲的审美心理。文章的结尾,是对一个时代的感怀,希望历史不再重复。虽简却意蕴深长,或许会触动我们自己对社会的思考。一篇文章收到如此效果,就不失为耐人寻味的佳作。
  
  难点指津
  
  如果要真正地理解文章,特别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定的“语境”。语境包括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审美倾向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家了解得越多,对作品的把握相对也会越准确。
  本文作者方方,出生于1955年,1974年高中毕业。她在青少年时代恰好遭遇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人为的中国经济、文化、社会、道德的大浩劫。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不是几代人可以挽回的。
  文中的“我”作为一个孩子,亲身经历了这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我“穿一条大花的长裤”,被班上男生称为“地主婆”。在当时那个阶级对立的年代,“地主婆”是一个极具有污辱性的称呼。于是,“我”接受了社会的要求,不穿大花了。“我”有一件粉红色的娃娃衫,灯芯绒的,并缀有小花,每次穿上都让“我”忍受异样的眼光。我懂了,它只能是黑色的。还有一件蓝色暗花的丝棉短外套,由于是“四旧”便只能弃放在煤筐里。作者小小的年纪就明白:在疯狂年代里,正确的审美观被时代扭曲,漂亮不应存在,追求美便是罪过。现实是残酷的,“我”长大了,便穿母亲的单调色彩的服装。上班后,更是一成不变的工作服,还由此得到了表扬。“11岁到28岁,一个女人最青春最漂亮的岁月”,从没穿过裙子。“不是不想穿,是当时的气氛压抑了我们的欲望”,这就是答案。
  对历史的反思,这样一个凝重的话题轻轻巧巧的便由穿衣经历来完成了。
  
  考点训练
  
  1、根据我穿衣史上的三次小小的“挫折”,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时代特征。
  2、“女孩爱美和考究的天性仿佛全被腌了起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由文末“我唯有羡慕而已”“我们的青春年华已与这样的时代擦肩而过”,引发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
  
  附:参考答案
  1、扭曲、压抑、死板等。
  2、这个“腌”原本用在鱼肉果蔬的制作上,现在用在人身上,形象地写出一个姑娘天性爱美,却由于形势所逼,不得不把喜欢美追求美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里的情状。
  3、答案是开放的。如:我们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年代,我们青春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被剥夺的,我们青春的生命内涵是丰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