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铁拐李过桥

作者:陈春贵




  1、画巨松
  有当街(在街上)画巨松者。或笑之曰:“公之画当尽(用完)一锭墨也。”画者遂题诗曰:“磨尽一锭二锭墨,画出一株二株松。”或揶揄之曰:“树粗,诗亦粗。”画者笑曰:“予(我)乃前粗后细也。”复书曰:“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皆大叹服。
  诗文不可以单句论粗细,妙在幻化而不着痕迹也。
  2、铁拐李过桥
  二木架一桥,以木有粗细,桥面粗高细低(桥面高低不平:木头口径粗的一面高,细的一面低)。一日,铁拐李过此桥,高低桥面适(正好)与长短瘸腿凑合。李大喜曰:“此桥与人方便,天下第一桥也!”返,复过此桥,长腿踏粗,瘸腿踏细,颠簸愈剧(厉害),叹息曰:“架此桥者,天下第一蠢货也!”
  利我者誉之,害我者毁之;凡人之病,借神仙嘲之,可谓棋高一着。
  看不看由你:
  “以”字在古文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要根据其语境细心体味。“以木有粗细,桥面粗高细低”两句中前后有因果关系,“以”字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此桥与(给)人方便,天下第一桥也”与“架此桥者,天下第一蠢货也”两句都是判断句。后一句的“者”是代词,意为“(架此桥的)人”。
  八仙简介:
  铁拐李,生而有足疾,西王母点化升仙,封东华教主,授以铁拐。文艺作品中铁拐李的形象通常是拄铁拐,背葫芦,游历人间,解人危难。
  汉钟离,名钟离权,全真道尊称“正阳祖师”,他的道号是“和谷子”,一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生时有异相,及壮,仕晋为大将。后回心向道,一老者“授以长生真诀,赤符玉篆,金科灵文,金丹火候,青龙剑法”,从此领悟玄旨。钟离权自称“天下都散汉”,经常手拿扇子,袒露大肚,看上去是一个乐呵呵的胖子。
  张果老,道教称为果老仙师,由唐代道士张果衍化而来。“张果老先生者,隐于恒州枝条山,往来汾、晋,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果老“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噀(xun,喷水)之,还成驴矣”。民间传说中的张果老总是以倒骑毛驴的形象出现。
  何仙姑,系“广州增城县何泰之女也,唐天后时,住云母溪。年十四五,一夕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誓不嫁,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唐中宗景龙中,白日升天”。
  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行(行走)则振靴言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后来传说中,有时变成挎着花篮的姑娘,也有仍将其定为男性的”。
  韩湘子,字清夫,据说是唐吏部侍郎韩愈之侄,或外甥、侄孙。据说他遇纯阳先生而从游,登桃树堕死而尸解。又传说他是吕洞宾弟子,被吕度为仙人,由此名列八仙。
  曹国舅,吕洞宾的弟子,宋曹太后之弟,每(常)不法杀人,以后隐迹山岩,精思慕道,得遇钟离、洞宾,引入仙班。
  吕洞宾(681-907年)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土,当过地方官吏。后来,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就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水浒传》第一回中就引用了他的一首《牧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问寿
  有问寿于算命先生者,对曰:“若(如果)无疾病,君寿逾九十也。”其人复曰:“若(如果)不足九十,汝有何说?”笑曰:“不足九十,君砸吾牌可也!”
  问寿者问得奇(人死了还想怎么样?),算命者答得巧。
  4、负米骑马
  有跛者牵马而行。途遇一翁,问曰:“君艰于行步①,何不骑马?”对曰:“马负(背)米囊(nán ɡ,有底的布袋),人复骑之,恐不堪②。”翁笑曰:“甚矣,汝之不惠③?选君若负米骑马,则马止负人而已,岂不两便?”跛者大喜,遂负米骑马。
  ①艰于行步:走路很不方便。②堪:胜任、忍受。与“不”连用有“不能”、或“不能胜任”、“不能忍受”的意思。③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可意译成“你太不聪明了”。甚: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惠:通“慧”,聪明。
  跛者不慧,老翁亦自作聪明。两个人“半斤八两”,有趣,有趣。
  看不看由你?押:
  “若”表假设,古今相同,但要注意“若”字在古文中还常用作第二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