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三点导读

作者:肖 阳




  美点赏析
  
  阅读此诗,我们可以获得三重美感:
  其一,意象简单,令人震颤。
  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有一个特定的写实意象:脸。可就是这张脸,一进入我们的阅读思维就令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记!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带着早已疲惫的愠怒”,静默地在幽暗中只能用手摸索自己不可见的容貌,这是怎样的一种挣扎式的探求又是怎样的一种无言的哀伤?!在这里,“脸”这个意象是单一的,同时也是丰富的,能给我们心灵以巨大的、有力的震颤。
  其二,主旨深邃,凸现意趣。
  博尔赫斯是一个阅读者,他的一生不断地在图书馆里阅读他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又不断地用想象和宗教式的虔诚来阅读自己。这首诗就是诗人暮年时阅读自己的一次生命体验,向我们展现了厚重的人生意趣: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垂暮之年仍然看不到自己的“脸”——看不到活生生的世界,看不到现实中鲜活的生命情状,看不到自己的人生,只能靠回忆和想象来慰藉日益枯竭的心灵,然而,在诗人生命力极为强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的“闪念”依然跳跃,诗人背负“疲惫”,抑制“愠怒”,让心泉跨越“幽暗”,摒弃虚假的“表象”,坚强而伟大的弥尔顿、热烈而鲜艳的玫瑰、灵动而鲜活的语言等仍然激励着诗人静对陌生的“脸”静默生命的意义,勇敢地直面人生的荒诞。
  其三,构思独特,思维奇异。
  即使面对纤尘不染的明镜,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也终究看不到自己的脸,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博尔赫斯就选择了这个悖谬的角度,让双目失明的老人的脸静对明镜中自己无法直视的另一张“脸”,通过游走的思维将镜外的“实”和镜内的“虚”联结起来,从而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这种奇特的构思方式在诗歌创作中是极少见的。也许,这与博尔赫斯本人的个性有关。有人在将他的作品和鲁迅的比较之后,称博尔赫斯的作品展示了思维存在的方式,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这个说法可以说形象而又深刻地描述了博尔赫斯创作思维的独特个性。
  
  难点指津
  
  解读本诗的难点在于对全诗的情感的把握。从感情基调来看,它应该是沉郁的、哀伤的。尤其是结尾“我想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脸,在这个奇异的下午我也许会知道自己是谁”这两句,与起笔两句诗照应,似乎强化了诗歌的悲伤哀痛之情。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向我们传递的应该是积极的涌动的人生希望!诗歌的主体内容是诗人所隐约看到的希望,诗人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所渴慕的美好的精神世界,所失去的只是“事物虚假的表象”。因此,我将此诗的感情脉络这么切分:哀痛——欣慰——遗憾。由此,结尾两句是于遗憾的忧伤中,流淌着巴乌斯托夫斯基式的浪漫和感伤,表达出对生命不乏活力的渴望和对人生仍存在意义的难以遏止的追求。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有言:诗歌当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思”的艺术境界。我想,对此诗情感的把握,可借助沈氏的这一警策之言用心揣摩。
  
  考点训练
  
  1、本诗在意象的选用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绝望颓废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3、读了这首诗后,你对幸福有何新的理解?请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述你眼中的幸福。
  
  附:参考答案
  1、2两题参见“美点赏析”或“难点指津”。
  3、示例:★清晨,伴着晨雾赏花;午后,静坐书斋品茗。★只身站在草原上,收集春天的细雨。★和小鸟一起飞翔,和蝴蝶一起舞蹈,和一切生命一同跳舞。★送我上学,说声再见,遥望父亲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