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杨邦俊




  美点赏析
  
  要读懂迟子建的文章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哀愁。这似乎是一个难题,说到哀愁,可能人人都懂,但好像又不懂。说懂,是因为人们可能都曾有过哀愁的体验,说不懂,是因为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揣度哀愁美及其背后的本质力量。
  哀愁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经历挫折、失意时,或者看到不该看到的事物后,往往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一种悲悯、忧郁、伤感、惆怅的情怀。但这种情怀不是单纯的悲哀、悲伤和悲惨,而有一种内在的美在里面,这种美带有哀怜、同情和感动的成分,既恬静、冲淡、空寂、模糊,又阴柔、缠绵、若隐若现,挥之不去,有一种外实内虚的空灵效果,因此哀愁也就特别受到文人青睐,成了艺术表现所追寻的对象。
  哀愁在古今中外文人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不但“俄罗斯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哀愁也是文人创作经常表现的主题,“自古逢秋悲寂寥”,“借酒消愁愁更愁”,中国文人“逢秋必悲”,“借酒浇愁”便是最好的例子。除此中国文人还把哀愁写得十分细腻,富有美感。李清照就是一个这样的高手,在她笔下,无论是归雁、黄花,还是梧桐、细雨,都透着一股化不开的悱恻之气,读来细腻而别致,哀得幽婉,愁得可爱。
  说“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因为哀愁源于对周围事物的感叹。人类习惯于拿周围的事物来比自己,善于用事物的遭遇来比拟自己的人生。春的新,夏的噪,秋的悲,冬的静,在人们眼里,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所以文人在感叹自然的同时,亦在感叹人生。因此哀愁又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它是人们由外界事物的遭遇引发的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凝集着人生的智慧。我们从形形色色的哀愁中可以读出各式各样的人生,获取人生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所以说哀愁“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但哀愁又不是随意而生的,因为它源于内心,所以是需要静养的,因为它源于人性,所以说与道德有关,因为它源于文化认同,所以它是需要土壤的。一个人心躁气浮,不能静观深思,不会产生哀愁;一个人缺乏良知,不能悯善疾恶,不会产生哀愁;一个人缺乏文化教养,不能融入民族传统,不会产生哀愁。一个不会哀愁的人是一个浮躁的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扼杀了哀愁的民族,是濒临崩溃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
  “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哀愁?”这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
  
  难点指津
  
  哀愁美是一个不好把握的东西,不只是因为哀愁具有感伤、孤寂、空漠的情调,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心与物的互动,是在心与物之间这个无限宽广空间的一种自由的审美畅想。往往表现为在迷茫中有所希冀,在清晰中有几分朦胧,在哀婉中有几分淡定。既是外物对人情的诱发和催生,也是人情对物思的深化和致远。不能作简单化理解。作者在文中把哀愁定格为“花朵上的露珠”,“水面上的夕照”、“情深处的叹息”是有道理的。从作者列举的哀愁致因来看,无论是老人在春光中仙逝,雷电和狂风摧折了明亮的白桦林,还是雪来江封,船停航断,都给人以震撼和力量,不只是简单地写出了物悲,更有一种空远之美,能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作者对哀愁充满特殊情怀,更是把它提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这种认识是我们读懂本文的基础,否则,我们就真的把哀愁看简单了。
  
  考点训练
  
  1、文章第二段说“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联系全文看“梦”有什么含义?
  2、哀愁具有那些内涵,请分条概括。
  3、简要说说是谁扼杀了哀愁。
  
  附:参考答案
  1、梦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追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2、悲悯、忧郁、伤感、惆怅。
  3、日益膨胀的物质贪欲;人情的淡薄、人性的缺失、良知的泯灭;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人文精神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