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征稿启事

作者:本 刊




  《读写天地》2008年栏目将作进一步优化调整,版式更精美,文章更耐读。以下栏目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创新作文广场,同题作文比赛,话题作文三重奏,文学社团巡礼,未来诗人。上面的栏目亦欢迎老师荐稿。稿件请发往本刊学生作文专用邮箱:dxtdzw@126.com。
  
  “孺子牛”小考
  张晓耕 闫群英
  鲁迅在《自嘲》诗中说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他却甘做人民大众的牛,充分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把甘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牛称为“孺子牛”呢?
  孺,幼小;孺子,即幼儿。“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西晋杜预注曰:“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
  原来,“孺子牛”中的“孺子”指的是齐景公的小儿子,是齐景公宠妾之子,原名姜荼。齐景公非常宠爱他,曾经假扮为牛,咬着绳子。让他牵着走,结果,姜荼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扯断了。齐景公死后,便传位给姜荼。为防止内乱,齐景公把其他的儿子都驱逐到东莱一带去了。当时,大臣田乞(后改名陈乞,亦称陈僖子)秘密召回公子阳生,意图发动政变,于是拉拢大臣鲍牧,壮大声势。鲍牧质问:“你忘了先王做孺子牛,折断牙齿的事了吗?竟然想背叛他!”
  “孺子牛”后经鲁迅先生化用,其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用以比喻甘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郭小川《登九山》诗:“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