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肉食者”不“鄙”

作者:黄建欣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
  首先,他有一颗治国的决心。长勺之战前,作为一名小国国君,面对“齐师伐我”,鲁庄公没有惊慌失措,坐以待毙,而是勇敢地迎接一场极有可能失败的战役。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和勇气实为可嘉。他坦承自己治国上没有雄图大略,可事实上他的治理也算得上清正廉明,不但从不独占人民的“衣食”、不虚报祖先的“祭品”,而且“小大之狱”必能根据实情处理得合情合理。他对人民尽心尽力,对祖先尽忠尽孝,最重要的是他能脚踏实地为人民做一些实事,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戴。曹刿说鲁庄公所做的不过是“小惠”“小信”,是不是太苛求了呢?
  其次,他有一颗用人的诚心。在举国交困的危难时刻,鲁庄公面对战事的日益逼近早已殚精竭虑,可他依然对直言进谏的大臣抱有宽容的态度。面对曹刿莽撞地质问“何以战?”他没有因君威被冒犯而动怒,反而耐心回答,谦虚地征求、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到了礼贤下士。
  再次,他有一颗待人的真心。战争开始后,鲁庄公让曹刿和他同乘一辆马车,表现出他不计较传统的君臣之礼真诚地对待曹刿。战争中,他也总是信赖曹刿的意见,丝毫不怀疑他的作战能力。当曹刿阻止他击鼓在先,阻拦他“驰”敌在后,他心中虽有疑惑,担心这样会耽误战机,可还是接受了曹刿的建议,而不是贸然行事,急于求成。一直等到战胜齐军后,才向曹刿询问原因。足见其对曹刿的信任。
  鲁庄公能慧眼识英雄,重英雄而且信任英雄。他适时的愚钝其实是大智若愚的表现。长勺之战以少胜多打败齐军,虽然主要取决于曹刿的作战方略得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鲁庄公用“心”奠定的基础。否则以曹刿的傲气和直率若遇到别的君王早就命丧黄泉了。因此,怎么可以片面地说鲁庄公“肉食者鄙”呢?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