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三点导读

作者:朱明涛




  美点赏析
  
  湖北诗人田禾的《喊故乡》“是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爆发的热烈而深沉的乡村谣曲”。诗人直接触摸着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因此,诗作的情感力量是朴素、纯粹和真切的,足以唤醒那些多年来已经迷失在灯红酒绿里的乡村之子的沉睡的灵魂。
  最本能、最真切的情感,必然借助最本能、最真切的抒情方式予以宣泄。诗人以“喊”这种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喊”着如天地父母一般的故乡。除诗题冠以“喊”字外,短短十七行诗,以十七个“喊”字贯穿始终,可谓“喊”声不绝于耳,令人撕心裂肺,痛彻骨髓。记忆中的故乡迷失已久,离“我”太遥远,没有昼夜(“太阳”“月亮”)不息的呼喊,又如何唤得回?巍巍绵亘的山脉、穿越沧桑的河流、生生不息的村庄,是故乡的永恒,必须“喊”回;如茵的草坡、成群的牛羊、丰收的田野、油油的菜地,是故乡的原貌,也必须“喊”回。肆虐的狂风,也阻止不了这不可遏抑的呼喊,直到“喊”回淙淙的流水、满野的庄稼、袅袅的炊烟,还有纯美的爱情。
  徒有一腔激情,任凭诗人如何声嘶力竭,即使真切,也难免失却诗味。而事实上,本诗的诗味是浓烈的、厚重的,富于感染力的。这种诗味源自诗人精心选择的意象。高悬苍穹、照彻古今的“太阳”和“月亮”昭示着宇宙的神圣与永恒;巍峨绵亘、千年依旧的“山脉”俯察着世道的兴衰与变迁;不舍昼夜、永无止息的“河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世的沧桑。“草坡”“牛羊”“田野”“菜地”“炊烟”都深深地烙上了千百年农耕文明的印记,浓缩着故乡人与土地相依存,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同为田园乡土诗作,田禾笔下的乡土故园没有了陶靖节先生桃花流水、黄发垂髫般的闲适恬淡;没有王摩诘“明月”“清泉”“浣女”“渔舟”一样的素淡与柔美;也没有孟襄阳“绿树”“青山”“桑麻”“菊花”一样的雅致和诗情画意。田禾的《喊故乡》选取沧桑、深邃、厚重、神圣的物象,给读者以崇高、肃穆的情绪冲击,读之,震撼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诗作的语言简洁、质朴甚至粗砺,但由于跟诗作真挚、自然的情感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又无不显示出极强的内在张力。
  
  难点指津
  
  如何理解诗作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是本诗阅读的难点。
  故乡是人生的原点,也是人类精神尤其是情感的最终归宿。在农耕时代,阻隔、封闭的原生态的生存群落,赋予每个人至真、至善、至美的社会认知和情感体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往往远离故土,一如离开不可重回的母亲的温暖怀抱和快乐、安适、纯真的童年。思念故乡,回归故土,仿佛渴望重返母亲温暖的怀抱,成为人类情感世界的一种本能和固有情结。《喊故乡》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时间越是久远,空间越是广袤,诗人“喊故乡”的渴望越是强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发达的工业文明加速了城市化的步伐。全新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过度物化的情感理念使“故乡”这个承载着人们最纯粹、最率真的情愫和本能的精神家园面临失却的危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喊故乡》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对回归故乡,回归本原,寻找灵魂归宿的渴望。
  
  考点训练
  
  1、“喊”字是全诗的诗眼,试简析“喊”字的妙处。
  2、结合具体意象,简析本诗的意境特点。
  3、赏析诗作的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
  1、要点:以最本能、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切的思乡之情,迸发式的宣泄手段,给人震撼的情绪冲击。
  2、要点:沧桑、深邃、厚重,给人以崇高之美。
  3、要点:质朴、简洁、粗砺,与诗作真挚、朴素的情感相辅相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