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一篇文风质朴的高考作文

作者:蒋昕捷




  这是一篇被“打捞”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一评老师给了36分(总分60分),二评老师判给它42分,第三位老师判了39分。复查阶段,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9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
  何永康在点评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
  何永康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在高考作文中,这已是久违的文风。
  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考生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比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结果试卷上“堆满了古代的山、涌动着古代的水”: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文风。不过,一些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也就是故意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显露技巧获得阅卷老师认可,这一点决定了考生的文风很难回归质朴。有人拿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做比,认为《荷塘月色》在高考中更易得高分。
  在今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除了“质朴之作”,还有“文采飞扬”的散文,有另类的“小品文”,有“嬉笑怒骂”的杂文,这些文风迥异的优秀作文各有“亮点”。这篇《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却还不是评价当前高考优秀作文的惟一标准。
  怀想天空(摘录)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