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明月应该指贤才

作者:成 龙




  《短歌行》被称为曹操的代表作,诗歌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进士的强烈愿望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其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应是抒写招纳贤才的重要句子,《教师教学用书》对两句诗的解释是,“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若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妥,这样来翻译显然有违作者的本意。
  首先,“停止运行”之意没有依据。根据教参的翻译作对应还原,“停止运行”应是对“掇”的解释,但是,“掇”并无“停止”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对这“掇”的解释是:“拾取”、“摘取”、“选取”。“掇”在原文中作动词用,支配的对象应该是如“明明如月”之物。《教参》把“掇”理解成了“停止运行”之意,想来是错把“掇”字当“辍”字了。
  其次,“明明如月”并非指曹操求贤若渴之心,而是喻指贤才。“以月喻人”并非曹操的首创,早在《诗经》中就有先例。如《诗经·陈风·月出》这首情诗,就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中以月喻人的传统。皎皎明月,美丽无比,令人倾慕,这正与贤才文韬武略,安邦定国,令君王思念求纳之意契合。结合上下文语境,则更能证明“明明如月”者应为贤才。前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已是引古喻今,抒写对贤才的渴求之意,“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君”则更明指贤才。从后文来看,“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从何来?“中”正是代指前句“何时可掇”,如果将“掇”解为“辍”,那又“何忧之有”?显然,作者“不可断绝”之“忧”正是苦于不知何时何地如何才能拾取选择到如“明明如月”的贤才,这样的“忧”才是符合整首诗歌主旨情感的。
  总的说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应理解为“那如皎皎明月般的贤才啊,我何时才能将你们招至帐下呢?”才是正确的。
  
  学校:江西赣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