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三点导读

作者:肖 义




  美点赏析
  
  这篇游记散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香港太平山充满东方情调的迷人景致,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太平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似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曲宛转动听的歌,像一幅意境幽深的画,读来使人如临其境。文章的语言优美丰富、瑰丽绚烂,读之如品香茗,令人回味无穷。
  舒展畅达,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文章的节奏就好比是音乐的旋律,作者在行文时很讲究语言的节奏美。从音调看,抑扬顿挫、高下和谐;从句式看,有长有短、或整或散;从语势看,疾徐、曲直,富于变化,这就避免了读时的单调、呆板,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急风骤雨,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例如:“公园里草地茵茵如丝绒,松风飒飒似古乐,星月交辉,灯影明灭,好风如水,极清幽雅静,有情侣双双,偎依于石凳石栏,喁喁低语,万种柔情,弥漫山间。”
  文采绚烂,修辞美。“迷人的太平山”是香港最美的风景之一,风光瑰丽,要把它如实描绘出来,就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为使语言生动形象,文采绚丽浓艳,运用了不少修辞,其中单是比喻,全文就有近20处。例如:“港岛南部,无数灯火倒映水中,海面如坠宝石万顷,清风徐来,浮光跃金,发电站和置富花园小区静卧在美丽璀璨的灯影里,宛如琼楼玉宇。”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把灯火的倒影比成“宝石”,后一个比喻把倒影里的建筑比成“琼楼玉宇”,二者紧密关联。不仅紧扣住题目中的“迷人”,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安谧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大量丰富的比喻,使平凡的事物一下子也变得瑰丽美妙起来。再如:“晨风轻柔似水,绿树氤氲如烟”、“高楼如云,碧水如带”等句,除运用比喻外还运用了对偶,字数相同,结构相似,不仅读起来自然和谐悦耳,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融情于景,情韵美。古人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在浓墨重彩、生动描摹太平山的万种风情时,也寄寓着自己对太平山的脉脉温情。如:“瞭望台旁边有一石,亭亭玉立如秀女临风,人称姻缘石,问其缘由——原来,石中有一缝,据说游人燃香其间,在烟雾弥漫之中,男可见未婚妻容颜,女可见未婚夫面目,难怪石缝四周香烟缭绕,红男绿女翩然而来,络绎不绝。”作者把“姻缘石”比作“临风的秀女”,可谓是新颖独特,形神兼备;美丽传说的讲述,更为迷人的太平山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
  
  难点指津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介绍了香港太平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衷地赞美了其风光的“迷人”。
  写游记,一般都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此种表现手法。
  作者把行踪的路线交待得很清楚。先写白日登山经过:“黎明时分上山”、“山腰有一座楼房”、“山中有司徒拔道瞭望台”、“山顶有狮子亭”;再写夜游过程:“上山的柏油路”、“抵山巅”;写在山巅俯瞰时也做到了井然有序,“港岛南部”——“眺望香港北面”——“中区是香港的中心地带”——“回望东区走廊”,最后再把视线回到“山顶公园”。
  作者虽写两次登山,却详略得当、各有侧重。写白日登山经过较略,重点突出了传说美;写夜游登山,则详细描写了在山颠俯瞰的夜景。通过移步换景,作者描写了不同时间各个景点的特征后,汇合起来就反映了“迷人的太平山”的共同特征——柔情、瑰丽、辉煌、朦胧。作者用多彩的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考点训练
  
  1、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仔细品味下列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1)公园里草地茵茵如丝绒,松风飒飒似古乐,星月交辉,灯影明灭,好风如水,极清幽雅静,有情侣双双,偎依于石凳石栏,喁喁低语,万种柔情,弥漫山间。
  (2)港岛南部,无数灯火倒映水中,海面如坠宝石万顷,清风徐来,浮光跃金,发电站和置富花园小区静卧在美丽璀璨的灯影里,宛如琼楼玉宇。
  2、文章的最后一节有何作用?综观全文,对“太平山,憩息心灵的胜地,飞翔爱神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的?
  
  附:参考答案
  1、见“美点赏析”。2、最后一节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太平山拥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拥有风光瑰丽迷人的景色,人居其中,会有艳丽、朦胧、柔情、恬淡之感,所以说是“憩息心灵的胜地,飞翔爱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