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女儿出走

作者:林 君




  一个女孩负气离家出走,母亲看见她留下的纸条,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派出所报案。但这时电话响了,是孩子父亲打的。
  父亲听了这件事,沉默半晌,说:“不要闹得满城风雨,孩子自尊心极强,等等吧。”
  女孩业余爱好是上网,父亲虽然不知道她常去的网吧,但有她的一个电子邮箱,于是给她写了封信:“我知道你生气藏起来了,我估计也找不到你,就让你安静地回味一下快乐和苦恼。”
  一天过去了,女孩没有回音。母亲很着急,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都问过了,没见到女儿。她又想给女儿同学打电话询问,被父亲拦住:“不要让他们知道,孩子以后得上学,那时她面对老师和同学会成为‘另类’。明天一早,你去学校撒个谎,帮孩子请一周病假。”
  当晚,父亲又给女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呵呵,我猜到了,你正在上网,对吗?注意啦,墙那边的屋子里正坐着老爸——我!不信,你去看看。”
  夜里11点,女儿终于有了音讯,一封给父亲的伊妹儿:“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好自由的感觉!我要独自闯荡世界,像三毛那样浪漫地流浪四方!”母亲一看,眼泪当场冒出来。父亲却笑着说:“这是曙光啊,说明孩子想我们了,否则,又何必说这些?”父亲当即复信:“坚决支持你的伟大行动!我为有这么一个充满激情与幻想的女儿而骄傲!老爸年轻时是个诗人,多想像你今天这样走出去啊,但没有决心,太惭愧了……”
  第二天上午,父亲的电子邮箱里静静地躺着一封信:“老爸,不要惭愧,现在行动还来得及。但我想先创业,然后接你过来玩。”父亲赶紧回复道:“你创业成功时,我也老喽,走不动喽!”
  10分钟后,女儿的回音来了:“我初步预计,创业要10年,那时你55岁,还没退休呢!”父亲看了,故意不答复,等到午饭后才上网回信:“不行啊,老爸今天淋雨了,全身难受;到55岁,身体可能更弱。你买伞了吗?”下午,接到女儿回信:“不要紧,雨淋不着我,我不出门。”父亲阅后,对妻子说:“好了,女儿现在很稳定,我推测她没出城,可能住在旅馆里。让她疯两天,一切自理,过不了多久,就会累得想家。”
  晚上,女儿又来了封短信。这次父亲以妈妈的口吻回答她:“你爸爸淋雨后全身难受,发高烧,住院去了,妈现在没时间跟你联系,得去医院陪护他。再见!”
  果然不出所料,女儿在第二天的伊妹儿中关切地问:“爸爸的病好些了吗?”父亲一笑,关上电脑,不予理睬。午饭时分,电话铃响了,父亲示意母亲接,说:“告诉她,爸爸烧糊涂了,老念叨女儿。说完就挂!”母亲照办。
  傍晚,楼梯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父亲赶紧躺床上,母亲按原定计划准备迎接女儿。“笃笃笃”,有人敲门。透过猫眼瞅,是女儿。母亲轻轻开了门,对女儿摆摆手:“小点声,你爸在睡觉。”女儿一脸疲惫,放下包裹,蹑手蹑脚走进里屋,见爸爸安静地躺着,泪水“哗”地涌出来……事后,父亲说:“孩子一个人在外边吃点苦,是迟早的事,阻拦她只会适得其反,何不顺水推舟,让她去锻炼一回呢?”
  (选自《现代交际》)
  
  本文舒心点
  此文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父亲用特殊方式劝回了离家出走的女儿,读来倍感舒心,舒心的感觉首先来自于文中“情”的感染。为了不伤女儿自尊,父亲对女儿每一封邮件的回复,每一次电话的接听都做了用心良苦的思忖,以朋友身份真诚地与之沟通,最大限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并渗透着丝丝关切,父爱的细腻流淌其间,而女儿貌似不着边际,异想天开的话语中也不难读出对父亲深深的信任与依恋,文章最后女儿决堤的泪水亦将心中对父亲的满腔爱意倾泻而出,父女俩的每一次交流都令人舒心而感动。其次,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先设置悬念,再层层推进,巧妙而自然。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中父女沟通程度的进展,读者的情感由担心、放心、进而舒心;再次,本文语言朴素真淳富于个性化,尤其是人物对话。父亲的幽默慈爱,女儿的顽皮灵动在对比之下尽皆展现,读后也令人会心而舒服。
  ——赵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