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环保从心灵开始

作者:韩少功




  我得解释一下木材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据我的了解,村里农民砍下来的木材,一部分拿去给小煤窑做坑木,这个我暂时不去说,木材的另一个用途就是送去造纸。中国眼下的纸张需求太大了,一个月饼可以有六七层的包装,要不要纸?一份报纸可以上百个版面,要不要纸?……纸张需求就是这么强旺起来的,木材的高价位就是这样表现的,农民的砍伐狂潮就是这么拉动起来的。
  我记得台湾在1980年代还有个规定,每份报纸的版面不能超过十六版,超过了就要受罚,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规定,但他们顺应所谓历史潮流,把这个很好的禁令给废了。其实,现在每份报纸的新闻内容并不太多,大部分版面是商业广告,广告同包装一样,是一种促销的商业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利用人类的愚昧和虚荣的促销手段。比如说我想吃一个月饼,但我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就只好去看广告,相信那些广告上的花言巧语;我也想把中秋节过得很体面,于是专买那些豪华包装的月饼,自己吃也好,送给别人也好,都能体现某种不凡的身价。这样,月饼还是那个月饼,我们并没有多吃一点什么,但我们的愚昧和虚荣,支撑了广告业和包装业的畸形扩张,使千吨万吨的纸浆因为一个中秋节而被无谓消费,对森林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此,我强烈呼吁社会各界来推动立法,就像台湾曾经限制报纸版面一样,就像政府前不久限制月饼包装一样,在更大范围内来限制广告业与包装业,尤其要限制那些严重耗物和耗能的非必需产业,保护我们的稀缺资源。市场自由还要不要?当然还要。但市场自由只能在保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限度之内。
  当然,如果大家都少一些愚昧和虚荣,少一些贪欲,这些非必需的产业就不攻自破,不限自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实现一种绿色的消费,首先要有绿色的心理,尽可能克服我们人类自身的某些精神弱点。
  在这一方面,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思想资源其实是很宝贵的。佛家戒杀生,说出家人不能吃肉,客观上就有一种环保作用。因为摄取同样的热量,所需要的谷物如果是1,那么通过饲养动物所消耗的谷物大约就是14,两者差别非常大。我们不是在提倡佛家的素食,但没有必要的大鱼大肉海吃海喝,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无谓增加了生态压力,这是一定的。古代儒家思想也很注意节省资源,《礼记》里就规定不能伤青苗,不能伤幼畜,还规定不招待客人不杀鸡,不祭祖宗不宰羊。孔子在《论语》里还说:可以钓鱼但不要下网打鱼,可以打鸟但要保护母鸟产卵孵化,所谓“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都是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继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们还非常注意克制人的贪欲,宋代儒家说“存天理灭人欲”,被当代主流知识界理解为禁欲主义,其实是制造了一大假案。我查过宋人的原著。程颐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奉养”,就是建宫室、谋饮食等等人的正当需求;那么什么是“人欲”?“人欲”就是“人欲之过”,是人为制造的欲望。“欲”在他们的语境里其实是贪欲的代名词,所以他们主张一举铲除之。这与孔子的“惠而不费”一脉相承。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实惠,但不要浪费,要尊重人的正当需求,但限制人的过分贪欲。
  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主流知识界很急切,一心追求强国富民的大跃进,所以戴上有色眼镜,把本土文化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地妖魔化,一篙子打翻一船人。他们以为这样做才能“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大家才能幸福。其实,前人不是傻子,也在追求幸福,并没有愚蠢地否定“人本”,之所以反对贪欲,其宗旨正是朴素的人本主义,他们指出“欲以害生”,就是指出贪欲将危害生命和生存。这有什么不对呢?看看我们的周围,过分的饮食,过分的男女,不正在损害很多人的健康吗?把环境破坏完了,把资源消耗光了,人类还能活到其它星球上去?
  只有共同的幸福,可持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核心观念,我们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才有希望。
  ——选自《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