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展开想象的现代技巧

作者:晓 苏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想象是作文写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活动。那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作者对自己心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整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这里我介绍几种展开想象的艺术技巧。
  第一种,假设式想象。所谓假设式想象,是指写作者为了艺术创新,先假设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前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想象。假设的前提有多种,可以假设一个原因,也可以假设一个人物,还可以假设一个环境。例如谌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假设的就是一个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一个小道消息忽然传进一个单位的办公大楼,消息说:上面要发一个文件,每个人减去十岁。由于这个假设的原因,这个单位发生了一连串的喜剧。六十四岁即将退居二线的局长季文耀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欣喜万分,因为这么一减他就只有五十四岁了,还可以在领导岗位上再干十年;张明明本来做好了接班当局长的思想准备,可是一减去十岁他就没戏了,因为季文耀不下他就上不了,于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失落的感觉;三十九岁的郑镇海一直对老婆不满,他早就想和她离婚,但考虑年龄大了离了婚不好再找,所以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现在岁数一减才二十九岁,他于是就下决心离婚了。这一连串的喜剧人物和荒唐故事是怎么虚构出来的?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假设的前提,作家就是围绕着这个前提展开想象的。
  第二种,对比式想象。所谓对比式想象,是指把性质截然不同或情景完全相反的表象联结起来。这种想象的好处是能够让读者同时看到两种性质的形象,从而在强烈的反差中把握写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如艾青的名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的后面两节:“一个是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是那样白,/白得像棉絮;/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住地哭;/一个多么可怜,/却要唱欢乐的歌。”这里的想象有多重对比,一是白人孩子和黑人保姆的肤色对比,这种色彩的强烈反差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的深刻印象;二是两个人物情绪的对比,一个哭,一个唱,这一对比能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波动;三是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一个舒服却哭,一个可怜却唱,这一层对比具有超越性,诗人的想象超越了具体的人物和具体的情境,抒发了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人生感叹,使这首以叙事为主的小诗具有了浓郁的哲理意味。
  第三种,夸张式想象。所谓夸张式想象,是指写作者在遵循艺术真实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太合乎生活真实的一种极端化想象。这种想象也叫放大式想象。运用夸张式想象写作出来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荒诞意味。杨争光有一篇题为《万天斗》的小说,为了突出万天斗这个人物的个性,作者写了与万天斗有关的三个生活片断。第一个片断写胡太平夫妇大清早找到万天斗门口大吵大闹,说是万天斗踩了他们家的玉米苗,而万天斗却死活不承认自己踩了,胡太平夫妇却不依不饶,胡太平的婆姨还朝万天斗脸上吐了一口痰。关于吐痰的描写带有明显的夸张:“胡太平的婆姨从背后闪出来,嘴巴裂成喇叭花那样子,朝着万天斗。啐——万天斗听见了这么一声。万天斗看见了一团什么东西从那个小窟窿里飞出来,粘在他的脸上。他知道那是一种脏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万天斗踩了胡太平家的玉米苗,他们顶多也就是吵一吵,绝对不会朝人脸上吐痰。杨争光的这个想象属于放大式的夸张。他用这种放大的形式凸显了人性中的仇恨。第二个片断写村长将万天斗和胡太平夫妇带到村委会,村长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但是村长还未来得及发挥作用,坛子的几句笑话已将他们的矛盾化为乌有。坛子当时正在村委会院子里和几个人聊天,他的话题是:“姑娘的奶奶是金奶奶,婆姨的奶奶是猪奶奶。”坛子的笑话马上转移了万天斗和胡太平夫妇的注意力,他们被坛子的话说得如醉如痴。他们似乎都忘了刚才发生的事。村长也忘了,他也被坛子的笑话迷住了。这个片断显然也是夸张的想象,坛子的笑话魅力再大也不会让他们的矛盾这么轻而易举地烟消云散。作者这样夸张的目的,我想是为了凸显人物内心世界的空虚、无聊和卑微。第三个片断写万天斗忽然想起了少给了他一块钱的马跟,然后跑到马跟家里在马跟的屁股上划了两刀。这之前万天斗卖给马跟一头羊,马跟给钱时让万天斗数一下,万天斗却装大方不数,等马跟把羊牵走后,万天斗数了钱,却发现少了一块,万天斗于是对马跟怀恨在心。万天斗用剃刀划马跟屁股的这个细节已经夸张得近乎荒诞了,但是读者却看到了真实而可怕的人性中的另一面。这种想象使作品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荒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