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三月的乡思

作者:独眼龙




  深夜,城市依旧喧哗,红红绿绿的灯光,狂欢的人群。只是那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心中,只有他的家乡,还有母亲那一根根白发。家乡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是他最美的梦境。
  读到这里,独眼龙我不禁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眺望远方的家乡,因为我被这段文字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篇作文的作者叫蒋颖,是江苏扬州新华中学的学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段,但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却跃然纸上;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感应及共鸣。
  自由来稿中,写乡思的作文很多,有的对故乡直接进行传神地描写,传情地叙述,有的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展开丰富地联想,这类作文在文中渗透着感情的细流,弥漫出浓厚的乡情,当然也有同学空发议论,不惜用一组组感叹语,还有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乍看起来文采盎然,但其实内容空洞,使本应感染读者的乡情作文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呢?一是描写要细腻,二是情感表达要自然、纯真。湖北襄樊五中的张欣悦同学的作文《故乡·台阶·情》在这方面就描写得很到位。这篇作文写的是怀念故乡,怀念逝去的爷爷生前如何抚养他,怎样教育他,以及与爷爷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以表达难以割舍的亲情,为了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张欣悦同学选择了台阶这个切入点,先细致入微地描写故乡的台阶,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物。
  听大人们说,这级级台阶是明代用又大又厚的青石板铺就的。经过百年风雨的淋洒,那些古老的青石板便如浸湿了似的,生出一片片青色的莓苔,青苔经过腐蚀,贴在台阶上,像一块块的黑斑。这些石板虽已有些残破不整,但依旧结实、厚重。小时候的我特别爱到台阶上玩,好奇的天性驱使我总是用心地去抠那台阶缝里的小草、小花、蚯蚓……那时,我多么希望能够抠出那个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栖身的田螺啊。然而,给予我这个最美好神话世界的人,不是田螺姑娘,而是我的爷爷。
  写故乡必须有生活体验,要仔细观察,否则写出来的作文让人不可信。请看湖北天门卢市高中严文清同学的作文《浓浓故乡情》中描写故乡景物的一段:
  路边的麦田更是无法形容了,绿油油的叶片中泛着几处黄色,沉甸甸的麦穗压得麦杆直不起腰来。一阵风吹来,麦子高低起伏,那感觉就好像站在大海边一样。望着这些麦子仿佛让我看到了丰收的喜悦。顺着弯曲的小路继续向前走,就到了村东头的那座木桥边。站在桥上,回头看看我那迷人的故乡令人联想到那高不可攀的仙境。一排排绿树映着洁白的墙壁,一条条小道围绕着田地;烟雾袅袅,回荡在烟雾中美妙而有节奏的音乐声;村头拖拉机“隆隆”的响声,河水“哗哗”的流动声,青蛙“呱呱”的叫声,是在演奏“百鸟朝凤”吗?
  这段文字看起来很美,但细读起来却很别扭,已经是“沉甸甸的麦穗”了,那就全部是金黄色,怎么是只“泛着几处黄色”呢?压弯腰的穗是稻穗,麦穗是不可能“压得麦杆直不起腰来”的。已经是丰收的情景,而不是“仿佛让我看到了”。还有后面的文字“烟雾袅袅”是那里的烟雾?拖拉机“隆隆”声、河水“哗哗”声、青蛙“呱呱”声的组合能演奏出“百鸟朝凤”的音乐吗?这说明作者并不熟悉故乡的环境,写作文时是凭模糊的记忆套出来的,本应出采的文章就有些倒人味口了。
  父亲总喜欢在月光下一边赏月,一边大口大口地吞云吐雾,沉醉在他的旱烟袋中。而母亲总是静静地坐在那,不厌其烦地给弟弟妹妹讲那些关于月亮的古老故事,如嫦娥奔月,王母娘娘捣药,月亮里又美又香的桂花树……我可没心情听这些重复的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故事。总会与小伙伴们比赛数星星,看谁数得又多又快。我们个个仰着头,用手指着认真数。可那些淘气的小星星总喜欢与我们捉迷藏,一闪一闪地,害得我们老是数不清,常常气得直跺脚。
  这是安徽灵壁师范学校余改同学的习作《月是故乡明》中的一段,他为读者勾勒出多么温馨的画面!乡情总是离不开具体人、物、事,父母、弟妹、伙伴都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长大后回忆起来依然是那么亲切,这样的作文才有生活实感。
  乡思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是一个伤感的话题,是一个温暖的话题。有时也是一个需要关怀的话题,请看广东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王玉霞同学习作《家乡的河》中的一段:
  树叶掉进河里,水波扩散开来,一圈一圈激起了一层层油腻光晕,河边杨柳看到自己污黑倒影,黯然神伤,五颜六色的塑料过客在河面徘徊、游荡,河流缓缓前行,凝重的流水声透出哀怨。
  文章叙述了作者对家乡环境现状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从另一个角度抒发了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