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痴者就能成功吗

作者:李 茂




  清代作家蒲松龄曾说过,“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依蒲老先生看来,似乎对一件事情只要痴迷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就会在这方面取得成就。
  “性痴”就会成功吗?我看未必。
  第一句话我是比较赞同的,性痴,的确可以使人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但是这样就能成就一件大事吗?曾经有两个人致力于同一件工作,就是研究将水转化为石油。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赶紧放弃,去做喜欢的另一件工作,投身企业。另一个人坚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总会得到回报,就永不回头,就是所谓痴迷地坚持。后来,投身企业的人成了著名的企业家,而另一个人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这说明有时候会灵活变通的人比志凝的人也就是性痴的人活得更好,更说明了“凝志”还要有前提,就是这个“志”必须是合乎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规律的。
  第二句话也有失偏颇,以“书痴者文必工”为例,蒲老先生的话,是说只要痴于书,就“必”能写出好文章,这可能吗?痴于书的孔乙己,非但文没有“工”,而且做人也有些不“常”了。就是“痴”出了“书呆子”一个。书呆子能写出好文章吗?一个只“痴”于书而没有生活体验,只“痴”于书而没有与身边的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写出的东西只能是脱离现实的,还谈什么“工”呢!蒲老先生是把原因等同于成功本身了。
  第三句话我也觉得有不妥之处。对一门技艺痴迷的人,他的技术可能的确会很好,但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也会错过很多事半功倍的机会。两个人练书法到了一定时候,一个痴迷其中,恨不得把天下碑帖临光,也只成了一个“字写得很好”的人。另一个登名山,临大川,看歌舞,望云端,兴之所至,运笔挥毫,却能成为一代名家。
  最后还是回到“痴”吧,“痴”字由“病字头”和“知”构成,这正说明了“痴”是求知的一种病态,“痴”到“迷”的地步,会逐渐偏离成功的航线。作为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面对的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随机应变,灵活机智而不是一“痴”就不问是非,不问优劣,一“迷”到底。
  
  学校:湖北荆州中学
  导师:王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