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爱家未必需要“归来”

作者:杨宏国




  生于湖南长沙的作家韩少功,我是挺喜欢的,对于他的那一篇被收录在苏教版的《我心归去》的文章,我却是有话要说:爱家未必需要“归来”。
  首先,正如作者所说:“我不想移民,好像是缺乏勇气也缺乏兴趣”。也就是说他之所以“不想留下”,需要回来,是因为他“勇气不足,兴趣不高”,这个解释未免有点“小家子气”。古语云:“男儿志在四方”。而刚刚离家月余的他却说“不如归去”,实在让人有点遗憾,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去法国?去干什么了?我想应该是去文化交流了吧。那么,他就更需要增强他的交际能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信力,从而在世界的大环境中展示我们炎黄子孙的魅力。而不该轻易放弃这么一个可以“发扬国光”的机会。“我心归去”,让人看来顿生可惜之意。
  其次,作者之所以选择回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法国有语言障碍。例如,“隔着玻璃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说话全是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我姑且不去议论作者在法国的领土上去说什么“英语书”之类的话,是否会引起法国人的不满,但就是一个文化人,竟然把回来的理由归结为“语言不通”,这不免会引起别人对中国文化人的质疑:难道你们只会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不知“他山之石”,有时“可以攻玉”?总之,因为语言不通就嚷着“我心归去”,给人的感觉就象中国文人在语言上还有未“断奶”的嫌疑。
  再次,作者在文中有一组关于“物质文明”的对比:“我在圣·纳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三个厕所全属于我,蓝海,绿公园”。而“我的故乡则是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作为中国人,我看不得这样的对比,内心在无声地滴血,在这样的明明白白的比较下,我不知道我们还剩下什么,难道,故乡的贫瘠都没有激发出你的斗志,在异国的土地上为故乡赢得发展的机会,却还像一只无助的小猫一样呜呜:我要回来。这是小男人的样子。
  最后,我奉劝作者,我们即使做不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不必“回顾回乡之路,朝朝暮暮地念道我心归去。”如若这样,你即使归来,将也会“近乡情更怯。”
  
  学校:江苏梅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