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三点导读

作者:余永刚




  美点赏析
  
  这是一篇简单、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小小说。
  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个六七岁样子的乡下孩子,经过一家超市的门口,看到花花绿绿的冰激凌,被吸引着,不走了。没钱买,孩子的母亲就糊弄他,可冰激凌太有吸引力了,孩子实在向往那个味道。贫困的母亲一急,啪的一掌,孩子当街大哭起来。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女,亲切地送来了一支冰激凌,替母子俩解了围。简言之,这是一个关于乡下孩子吃冰激凌的故事。
  平静而朴素的对话是小说主要的叙述方式,作者隐去了作为旁观叙述者的同情心,而是用主要的篇幅,将两对母子的对话有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前者的对话展示了故事的矛盾和冲突的背景,后面的对话则将故事的发展推向深入。
  故事耐人寻味的地方也在于此。小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乡下孩子对冰激凌的执着与神往,无奈的母亲只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作者没有描写这位母亲的情感世界,但读者可从她的言行中感受到她内心的痛楚。怎样对待贫穷者,怎样对待一个贫穷的孩子并不过分的甚至低廉的要求,从进出商场的人群和路过的人们的眼神中,特别是做冰激凌的商贩的冷漠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鲁迅笔下看客们的麻木的表情。
  而在尴尬的氛围中,那位衣着光鲜的妇女的出场也显出了作者的特别用心。一支冰激凌,这不是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施舍,而是亲爱的“阿姨”送给“几个月不见”的“亮亮”的小礼物。没有鄙视和自卑,没有高贵和低贱,一切那么自然,那么亲切。这一刻,因为妇人智慧的爱和善意的“谎言”,而使这个世界变得不同寻常。使小小说深刻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难点指津
  
  小说触碰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生活越来越富裕,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但是社会矛盾也愈加突出: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与人之间日益陌生。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弱者帮助,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之于社会,总是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关注与被关注,需要帮助与被帮助,人不能成为一座孤岛而独立于世。我们受惠于阳光的恩泽,但也要发散自己的热度;我们承蒙于甘霖的滋润,但也要撒播自己的雨露;以爱播种爱,这个世界才会美好。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帮助,需要关注,如农民工、保姆、乞讨者、学生、下岗工人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弱者、帮助别人?是以看客的冷漠麻木予以拒绝,还是以施舍者的姿态给以鄙视的眼光?这篇小说中的妇人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她的冰激凌里有尊重,有包容,有平等,更有亲切与温馨,所以才有母子两人“愣在那里”的动人场景。陌生的“阿姨”,陌生的“亮亮”,这善意的“谎言”,多么富有智慧的爱。她的“爱”不仅温暖了“愣在那里”的母子,也温暖了读者的心。让我们在众人麻木的眼神中看到社会的希望,在冷漠的表情之外感受人性的光辉。其实,关爱并不需要口号,也不必惊天动地,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微小的举动,就能扶危济困。
  我常常这样想:人,不能只承受命运施予自身的重力,也要分担自身之外的更多命运;人生的崇高绝不只是获得现实的福利,还应以自己的爱心和善行分担现实的苦难。有道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耶稣也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我们应该用爱来把这个世界装扮得更精彩。
  本文的叙述有两大亮色:一是故事的结尾没有点破妇人的“谎言”,而是卖关子,留余味,给读者咀嚼的空间。二是两次对周围人麻木状态的描写,既交代了社会环境,显示社会冷漠的一面,又反衬了那位妇人光辉的人性,给人希望和温暖。
  
  考点训练
  
  1. 你认为这篇小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你对妇人的“谎言”如何看待?
  2. 文中两次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3.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2题参考“难点指津”。
  3. 小说的结尾在结构上收束故事,照应了妇人留下的悬念;在内容上画龙点睛,暗示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