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文学作品阅读题

作者:方金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流泪的阅读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疏远了甚至隔绝了泪水?
  记得那些曾经与眼泪伴随的阅读。为杜甫的“三吏”与“三别”,为窦娥感天动地的冤屈,为《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命运,为契诃夫笔下满腔痛苦无处诉说只能讲给马听的马车夫,也为那个在鞋店作学徒的可怜的孤儿万卡——他将一封写着“乡下爷爷收”的信投进邮箱,天真地盼望着爷爷会来接他……不久前,为女儿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念到最后,小女孩冻死前在火柴的光焰中看到死去的祖母时,女儿惊异地问:“爸爸,你怎么哭了?”
  我欣慰于久违的泪水。它让我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的确证,使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并没有死去。眼泪天然地与善良和怜悯有关。当然,拨动泪腺的并非只有苦难,只有对呻吟的弱者的同情。眼泪更为感动而流淌。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朴素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亲情;为《红岩》中的英雄群体,他们让人看到,信仰曾经具有抵抗死神的力量;为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美人鱼公主,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为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年轻女兵,用柔弱的身躯抗击侵略者,花朵般的生命殒落在德寇的枪口下;也为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笔下的吉姆佩尔,受尽欺骗嘲弄,被人们称为傻瓜,但他始终不渝地相信“好人靠信念生活”,以自己一生的善良、忠诚、以德报怨,映衬出世人精明乖巧后面的愚蠢堕落,强烈的反讽效果震撼人心……他们体现了作为人的尊严,显示了爱与献身的价值,标举了正当生活应该遵循的原则,让人仰望。眼眶湿润时,我们也分明听到了灵魂对自我的激励。
  然而在如今的作品中,能够这样打动我们的,寥若晨星。
  我不相信从外部寻找原因的种种说辞。不在于高科技时代新的艺术手段颠覆了传统的文学阅读,也不在于纷繁膨胀的信息壅塞了人的感受能力。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人的进化是以万年为单位的,人性的历史比科技久远而坚固。为亲人故去哭泣,为年华易逝怅惋,为爱情而迷醉,或者辗转不眠,这些情感表现,无论是在遥远的诗经楚辞的年月,还是在即将到来的基因时代,不会有太大区别。
  最简单也最合理的解释是,当今的作品中缺乏情感力量。什么都有,唯独心灵缺席。以客观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从事所谓零度写作,已经成了今天的美学时尚。作家们谦逊地声称作品是写来自娱的,声明并不奢望打动读者,有意回避感动,而热衷于表达世俗的、琐碎的感情纠葛和情操。这种意识之下产生的作品,可以有繁复精巧的结构,幽微纤细的感觉,层出不穷的形式感,娴熟艰难的技巧,然而缺少一样东西:感动。于是我们只能和泪水隔绝了。
  泪水在流淌……流泪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是我们的灵魂仍然能够感动的标志。不应该为流泪羞怯,相反,要感到高兴欣慰。古典悲剧正是通过使观众流泪,达到净化其灵魂的目的。由此也不妨说,眼泪也是一种尺度,据此正可以检测一颗灵魂的质地。对于作品和作者,读者的泪水是表达敬意的最好方式,而对读者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的确证,表明他依旧拥有质朴健全的人性。在使人流泪的作品和流泪的读者之间,展现的是健康的精神生态。老托尔斯泰在听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想想这样的事情,胸怀会明净许多。泪水和神性之间,是天然的结盟。泪水的匮乏,在极端的意义上,也便意味着灵魂的缺席。
  必须激发、培养和存储我们内心的感动的能量,像水库蓄水一样。
  对作家,这是无法推诿的职责,其重要性远远高于技艺,甚至智慧都应受到它的导引。只有本身是满盈的,才能够施予。鲁迅说过“创作原本根植于爱”,而眼泪正是一种极端的证明方式。让泪水充满作品吧,灵魂会因之而飞升。
  (节选自《流泪的阅读》)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分析了自己阅读时流泪的原因。
  2、作者讲述自己流泪阅读的经历是为了指出当今文坛存在的弊端。请根据原文概括这种弊端是什么?作者认为导致这种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3、在第十段中作者认为“只有本身是满盈的,才能够施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你一定有“流泪”的经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当时流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