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对偶趣话

作者:王志恺




  
  有这么一个幽默小故事: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他养了一只麻雀,上学带着放在墙洞里。姓石的先生知道后,担心养鸟会妨碍他学习,就将麻雀打死,封住墙洞,并题上联于洞旁:“细羽家禽砖后死。”年幼的纪晓岚见此情景知道是老师所为,对麻雀被打死非常伤心,于是在上联旁边续题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见后非常气愤,举起戒尺便要打他。他申辩道:“学生是按先生所教属对,你为何打我?”先生细想,下联字面虽是骂我,但从别解来看,词性与上联对得倒也十分妥贴,无话可说,便慢慢地收回了戒尺。
  说到对对子,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对偶”、“对仗”和“对联”。那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所谓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相关、相对的两个短语或小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是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歌都用得着它。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宫廷仪仗队是持杖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偶只是单纯的修辞手段,对仗则是它的实际应用。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遵照对仗的上述两个标准。常见的对联包括喜联、挽联、楹联、春联等,对联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
  简而言之,对偶是一种辞格,对仗是一种格律,对联是一种文体。对仗和对联都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段。
  从历时方面看,对偶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并被人们普遍运用,在被称之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弹歌》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已经使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到了汉、魏、南北朝,由于汉语中“骈”字有并列对偶的意思,“丽”字也有成对的意思,所以把对偶称为“骈丽”和“丽辞”。从此以后,对偶一直受到文人平民的习用。
  从共时方面看,对偶在各种文体、各种人员、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运用,在当今这个地球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对偶出现。为什么对偶能如此长久、广泛地得到人们的运用?我们先从对偶的形成动因和机制进行解释,然后从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及其使用情况等方面作探讨。
  现在,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对此进行解释。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认识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的建筑、美术、汉字都是对称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同学们可以留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物体。中国人如此讲究对称性,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审美、思维,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语言。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这就形成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因此,以“天”对“地”,以“雨”对“风”……所谓“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就是汉民族这种思维方式的符号体现,从而使对偶这种深深扎根于民族观念、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表达艺术奇葩长开不谢,始终散发着灿烂的光彩,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喜闻乐见、老少皆能、古今如此的一种修辞形式。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具有三大特征:视觉上的对称美,音律上的和谐美,内容上的凝练美。下面我们将结合对偶的在诗词曲、对联、新闻标题等中的实际运用来体会对偶的语言艺术特性。当然所举的每一个例子对三大特征都有体现,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视觉上,对偶的上下两句对应得非常整齐,但在具体的用哪些字词上却力避重复,看起来字面工整而又内容富有变化。如:
  万井桑麻中,点缀六桥花柳;一城灯火下,辉映十里湖天。(杭州西湖湖心亭)
  上下句字数相同:11个字;词数相同:8个词;词性相同:均为数词、名词、名词、方位词、动词、数词、量词、名词;结构相同:均为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动宾结构;但却无一字一词相重。再来看一对教育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诚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这是在对仗的要求下有意采用了递增与递减的数字构思创作的对联,充分地表现了教师职业的艰辛和光荣。在对联中恰当地运用数字,能使人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并能收到多方面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表现力、生动性和趣味性。
  听觉上,对偶的上下两句节奏相同,间歇相同;但读音平仄相对,抑扬顿挫相交,使对偶读(听)起来节律整齐又起伏错落。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下句节奏相同:均为二二一二;可是平仄相对: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又如:毛泽东在《菩萨蛮·黄鹤楼》的开头两句所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连接东西的长江航道和贯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在武汉垂直交叉,区区十四字便准确简洁地点明武汉三镇作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特点。这两句对仗工稳,以少总多,一横一纵,一水一陆,一众一寡,一壮阔浩荡,一漫长深远。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气势宏大、境界开阔的整体画面。
  容量上,对偶的两句形式并列,简括凝练的内容却相对或互补;刻意的严谨格式,却容得下无比广阔的内容。实可谓“言有尽而义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再举一个同学们都熟悉的句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曾用这个对偶句式批评了党内的一些教条主义者。语言精约,意蕴深邃,幽默风趣,达到了文质相胜的高度。
  鲁迅先生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对偶真是占全了。时下许多幽默广告、手机短信、音乐歌词,也把对偶形式作为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先来看看幽默广告是怎样运用对偶的。“皮张之厚无以复加,利润之薄无以复减。”(上海鹤鸣皮鞋厂广告)此广告言语对偶中的对比也十分明显:“厚”与“薄”,“皮张”与“利润”。节奏和谐,便于记诵,容易产生广告效益。又如: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广告)商标含其中,对偶出效果。幽默广告极大地贴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增加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力,降低受众的认知防御,从而促进人们对广告、产品和品牌形成良好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应,实现“曲径通幽”的促销实绩。
  再来欣赏手机短信的例子。“祝你猴年福星高照,幸福就像猴子的尾巴甩也甩不掉;祝你猴年财运亨通,财富就像猴子的虱子捉都捉不完。”整齐美观节奏和谐的对偶句,既显得友人关系的密切;又充满喜庆和祝贺的情调。“翻开杂志美人多,扭开电视广告多。大街来往着装多,友人聚会名片多。下海经商骗子多,年头岁尾检察多。”仅仅数十言,把当今社会中一些典型现象片断组合起来,犀利剖析,一语中的。
  再看歌词里的对偶。“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这是一曲充满深情的《父老乡亲》里的一句唱词。仅仅十四个字,深厚凝重,把一个幽默风趣、质朴纯真、憨厚可爱的“父老乡亲”的精神面貌高度概括出来了。
  同学们很容易将另一种辞格和对偶相混淆,那就是对比。对比是把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形成鲜明对照的手法。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比,使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对比的上下句的结构形式不一定相同,字数可相等或不等,词性不要求对称。例如有这么一条幽默短信:“爱你的时候,你是西施;恨你的时候,你是僵尸。”这条短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对“你”的情感态度,极大地幽了短信接受者一默。类似的幽默短信还有:“你有点秀气,我有点土气;你有点香气,我有点烟气。”
  最后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作家在创作中运用对偶的情况吧。著名作家、诗人徐迟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用了很多对偶的句式来写陈景润,从而使文章形式优美,内容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的一段为:
  陈景润曾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关于他,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善意的误解、无知的嘲讽,恶意的诽谤、热情的支持……理解人不容易,理解这个数学家更难。
  让我们听听作家自己的说明吧。徐迟曾经讲到:“我想比较多地讲一讲造句的问题,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搞对子。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是有对仗的……鸟飞的时候,也是两个翅膀都张开才能飞的……我很早就感觉到经典作家有这样一种造句的方法……我写陈景润的时候,‘善意的误解’,我就找了一个对立面,找了‘无知的嘲讽’。写了‘恶意的诽谤’,找了一个对子‘热情的支持’。陈景润最后这一段,我是尽量地用对仗……我要讲造句主要是讲这个,希望大家在学习经典著作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问题,而且这是中国古典传统中的好方法,也是用辩证法来进行创作的好方法,搞对仗,成双作对来造句。”同学们在日常的会话和写作中为何不尝试向各位老前辈学习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