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张 玲




  美点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
  诗歌一开始选取一个典型的意象“脚印”,用简练而传神的笔致,定格了一幅意蕴隽永的镜头。流沙中“我的脚印”,“轻轻一抚”,便被“抹平”了。“轻轻”一词,既符合流沙流动的形态,更让人感叹“脚印”失去之轻易。并且,“抹平”不同于“覆盖”,风沙覆盖了石头,抹去风沙,石头还在,而存于流沙之上的“脚印”,它再也不可以复原了,像被冲毁的胶卷。不仅不可以复原而且不留痕迹,圆明园毁了,还有废墟可以瞻仰,流沙抚平了“脚印”,来“一阵风,细沙如水,一切便都归于原始”,连可以探询、追忆的蛛丝马迹都没有了。
  “不是无人到过这里,是流沙抹平了太多太多的遗痕”,作者面对被抹平的“我的脚印”,由己推人,由眼前推到过去、远古,自然而生感慨——“抹平了太多太多的遗痕”。读者的脑海中也跟着出现很多相关的画面:丝绸之路的驼铃商队,卫青马队的猎猎旗帜,昭君出塞的琵琶遮面……它们都随风逝去,杳无踪迹。读者心里生出无限的惆怅,可还抱着一丝希望,也许历史书可以给我们留点什么,可诗人说“历史,只在纸页留下身影”。诗人雷抒雁曾经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过震人耳鼓的声音:“历史是不能淡忘的,历史是不容许淡忘的!”这里,诗人感觉到,逝去的历史留下的实在是有限,有多少历史是我们无法知晓的,我们知晓的历史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长天覆拢黄沙,时间深处,喘息着先行者的脚印”,意境阔大而浑厚,让人掩卷而深思。仿佛镜头由一个或几个脚印拉伸开去,无边无际接天连云的大漠,隐约着重叠着无数的历史画卷,“喘息”一词传达出无限的惆怅之情。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感受。也许有的想起遥远的童年,儿时亲密伙伴的面庞怎么回忆都感觉模糊;有的想起逝去的亲人,想再一次重温亲情已万万不能;有的想起一次错误的经历,暗暗庆幸时间已将其淹没;有的会进一步深思,历史在纸页留下的身影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有的会思考眼前的有价值的历史事实该如何留给明天……总之,这首隽永的哲理小诗,能引发读者对逝去的生活、生命的万千感慨。
  这儿还有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虽未着墨,却能让人想象:他身立大漠,凝视自己身后的脚印,眺望大漠的深处,遥想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让人分明看到一位情怀细腻、敏于哲思的诗人形象。
  此诗四节八行,短小精悍,笔调舒缓,音韵和谐,既有理趣美,也有画卷美,音乐美。
  
  难点指津
  
  此诗以“脚印”为题,以自己在沙漠上的脚印的消失为切入点,但并没有停留在感慨个人的得失上,而是引发对时间对历史的思考。诗歌的内涵层层推进,传达了朴实而深切的哲思情怀。诗歌用词炼字精准传神,如“抹平”、“身影”、“深处”、“喘息”等,内含丰富。
  
  考点训练
  
  1、“脚印”这一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本诗从“我的脚印”出发,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你从诗中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附:参考答案
  1、“脚印”这一意象的特点是:轻易消失、不可复原、不留痕迹。
  2、诗人赋予“脚印”这一意象以丰富的内涵——过去的时光、岁月、历史,抒发了时光、历史逝去而不可追忆探询的惆怅之情。
  3、他身立大漠,凝视自己身后的脚印,眺望大漠的深处,遥想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让人分明看到一位情怀细腻、敏于哲思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