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张道安




  美点赏析
  
  《快手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写的是快手刘变戏法卖糖的故事。文章前面部分写得童趣横生,后面部分写得理趣盎然。
  快手刘的戏法十分简单。他两手各拿一只碗,每只碗下边扣两只红球儿,抽手的瞬间,极快地拿走红球儿,藏在手心。碗底下当然没有红球儿了。两只碗合扣的一刹那,球儿已经放回碗中,碗中就有四只红球儿了。孩子们猜不出红球儿在哪只碗底下,就得买糖吃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易受蒙蔽是儿童的弱点。童年的我与快手刘有一次较量。快手刘有着民间艺人的敏捷动作,也有着小商贩的精明狡黠。他下了三个套子,达到了让我买糖吃的目的。首先,让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面扣住”——其实只动手指,没放红球儿,我不知就里,中了他的套儿,认为红球儿就在碗底下。其次,快手刘一本正经地对我说:“猜错就得买我的塘。”诱我说出“行!我说准了!”——当然是猜不准的,猜错了就心甘情愿地买糖吃。再次,我买了糖,快手刘还不忘安慰我一句:“单买糖也不吃亏。”——变戏法本身不赚钱,只招徕生意。这样,一步步引我入彀,做成了生意。文章刻画了我的率真、幼稚的童真,也表现了快手刘精明善良的个性。快手刘戏法的神奇莫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无限的快乐。童年中令我害臊的一幕,已成为我记忆中“甜醉的情景,美好的故事”,成为我记忆中的最美。
  老年的快手刘已名不符实了。同样的戏法,快手已不如孩子的快眼,孩子们很容易猜出红球了。此时的快手刘“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显出“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快手刘无奈无助的神情触动了我。我已是一个青年了,看问题也较理性了,我必须帮助他。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木箱说:“你们都猜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这话转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到碗下边”。我终于为他解了围。我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出于我的善良之心?是出于对快手刘的同情?还是对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的呵护?我想,兼而有之吧。如果说文章前面部分洋溢着情趣,那么这部分则充满了理趣。
  
  难点指津
  
  作者刻画快手刘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表现在人物外貌的对比、情节的对比、人物情感的对比上。
  壮年的快手刘“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他健康、强壮、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活生生一位民间艺人。老年的快手刘手背“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皱纹”,显得老迈衰弱,令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壮年的快手刘看我时,“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是那样地机警和精明。“哈哈一笑”、“口呼一声”,极有气势,又是那样地自信和豪迈。老年的快手刘被孩子们拆穿把戏时,说话几乎用请求的语气。虽然也有笑容,也是笑呵呵,但那是十分尴尬和窘迫了。快手刘年龄的变化,带来了他戏法的变化。
  壮年的快手刘变戏法,动作异常敏捷,令人痴想不已,琢磨不透。老年的快手刘,动作笨拙,孩子们一眼就能拆穿他的把戏,快手刘已变成慢手刘了。快手刘戏法的变化,激起我情感的变化。
  对壮年的快手刘,我有种莫名的崇拜。快手刘神奇的戏法给我快乐,而我则是不知轻重的小顽童。对老年的快手刘,我有种善意的呵护。我不许我心中的形象遭到损害,我要珍惜他,呵护他。我的谎言发乎内心,出乎真情。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揭示了我丰富的内心情感。
  
  考点训练
  
  1、文章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2、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充满童真童趣?
  3、你认为快手刘是怎样的一个人?
  
  附:参考答案
  1、对比。从人物外貌、故事情节、情感变化三方面作答。
  2、结合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作答。
  3、结合快手刘的技艺、性格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