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三点导读

作者:胡家朗




  美点赏析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心灵的感动,一种来自生命的感动,让读者从中得到人生的观照。作家徐迅的《蚕豆开花是紫色》就是这样一篇让人感动的文章。作者在这篇充满了乡土气息的短文里,用看似平淡的叙述,讴歌了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和谐共存、劳动者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读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美好、奉献的崇高与和谐的可贵。
  紫色的蚕豆花,在浓荫匝地的夏日里,本不起眼,如火的石榴比她热烈,如粉的芙蓉比她光艳,如雪的栀子花比她明亮。然而,正是这“浅浅的带有几分忧郁的”紫色蚕豆花,以顽强的的生命力,无边无际的蔓延着,开在田间、地头,像一片淡淡的云霞,装点在绿色的田野上,与劳动者相依相伴。“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她的生命是自在的。“蚕豆的叶片在田埂上随风一溜开跑,跑了几趟就开出了紫色的花了”。作者就是用这样感动自己的文字抒写了生命成长的快乐,所以,蚕豆花不去渴望像水稻一样拥有广阔的土地、肥沃的泥土和充足的水源,她只需要一粒种籽和一道窄窄的田埂,她便能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生命,绿色的苗芽,绿色的叶脉,绿色的枝茎,甚至连果实都是绿色的,从春绿到秋,从生命的开始绿到生命的结果。唯有那紫色的小花既装点自己,也装点稻田,还装点着赤脚的乡亲。“早晨的时候,乡亲们赤脚走在田埂上,双脚踩着那……,就像踩着一片云,那偶尔沾在裤脚上的紫色的花瓣,仿佛小女孩一路不停地笑”。读到这里,蚕豆花已不仅仅是花,她是自然界生命的一部分,人类劳动生活的一部分了。就是到了收获的季节,这种物与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仍是清晰可见:在和风吹拂下,在黄梅小调欢歌里,男人收稻,女人割豆,风是轻悄悄的,果实是沉甸甸的。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正是这样饱含着对生命,对自然,对劳作的乡亲的无限深情,才写出了这样看似平淡实则感人的篇章。
  
  难点指津
  
  “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人写文章是极讲究含蓄的,平则直,直则露。这篇散文为什么写蚕豆要重点写其花,写蚕豆花为什么又要去写水稻,写劳动者又为什么要写乡亲和“我”,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正是解读的难点所在。
  蚕豆较之于水稻,是不可等同的,正如作者所说,“水稻是中国的粮食,是南方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大面积收获和大面积填饱肚子的物质,而她啥也不是,充其量只是乡亲们过年过节用来调味的食物”。作者对她之所以情有独钟,因为她是“害羞的少女”是生在“乡野人家的小女儿”,较之于水稻,是女人较之于男人。因为有了她的装点,金黄色的水稻才浑身泛着铜样的光芒;劳动者有了她,再去挑那担子就显得轻松得多了;乡亲们有了她,就拥有了一种好心情,有了清香沁人的好感觉。这样看来蚕豆和她紫色的花朵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和谐的生活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啊。
  此外,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匠心独具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的投入,譬如,写蚕豆初长时,嫩嫩的两片绿芽,“像是春天的两只耳朵在风中摇摆”;开在稻田边的小花,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又如“一道紫色的花边”。对此,读者都应细细品味。
  
  考点训练
  
  1.作者在写蚕豆花的同时用了不少笔墨去写水稻,你认为对文章的主题有损害吗?为什么?
  2.结合全文,怎样理解结尾一段话的含义?
  3.这篇散文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附:参考答案
  1. 没有损害。在对比中突出了蚕豆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水稻从种籽落地的那天起就离不开水,而它不一样,遇土生根,在秧苗长成水稻时,就灿烂如霞了。水稻是男性的,蚕豆花是雌性的,蚕豆花之于水稻,犹如少女之依于男人,是物与物和谐共生。
  2.蚕豆花虽不显眼,不热烈,甚至不为人所称道,但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她无边无际蔓延着,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生命。虽有几分忧郁,但不悲伤,因为那是一种默默的奉献,所以,就有了一种让人心颤的感动。
  3.比喻、拟人、对比(例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