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设问趣话

作者:胡媛媛




  说到设问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是著名现代诗人艾青《土地》中的一句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现在我们不妨从这诗句入手来对设问这种修辞稍作分析。
  诗句中诗人首先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接着就自已给出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提问并非是针对他人提出并希望得到答案的疑问,而仅仅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设问的定义,并总结出它的一般特点。
  设问,作为一种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目的是为了解疑,而设问却是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强调语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去进行思索体会。顾名思义,正因为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设置问题,所以叫设问。
  设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古今有之,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在诗文中运用的。以下是一首大家很熟悉的古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抒怀》)
  杜甫的诗句中自己先提出一个问题“飘飘何所似?”即我这样的漂泊之人像什么呢,然后作者自答“天地一沙鸥”,即像天地间到处飘飞的沙鸥。这样的设问句,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想象,并能结合此情此景,感受到作者的寂寞飘泊之感。再从这首诗的形式来看,末句用提问的方式使得诗句结构参差有变,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接下来,我们将参照《中华修辞大全》并结合一些例子来讲讲设问的种类,以促进我们对设问这种修辞的更进一步的了解。
  1.单次设问
  所谓单次设问,就是指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回答。 以下便是这样的两个例子。
  (1)幸福的武汉人有着什么样的早餐呢?武汉人过早首选是吃热干面。(方方《武汉人过早》)
  (2)是什么支持我浪迹天涯?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对大地万物的那份欣赏。(三毛《自爱而不自怜》)
  从上面的两则例子中,我们只要稍加比较就可以明确,例1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给出一个答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一问一答式设问,而例2则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给出了答案,且这个答案是由内容上相关的三个句子构成的,因而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为一问数答式设问。
  2.连续设问
  相对于单次设问来讲,连续设问也比较好理解。它就是指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3)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峻青《乡音》)
  (4)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为学》)
  例3连续设问两次,答案却只有一个“是一个青年人”。因而这是一个数问一答式设问。例4也是设问两次,而且也分别给予了回答,因而也就叫做数问数答式设问。
  3.不答式设问
  不答式设问也就是提出的问题无需回答,读者自问。设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某种强调和提示,以引起注意和联想,设问的次数有单次的,也有多次的。
  (5)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什么时候身旁的人你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哭泣。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罗大佑、吴念真《一样的月光》)
  (6)燕子飞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他们自己逃了吧,现在又到哪儿呢?
  (朱自清《匆匆》〉)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提出了问题,但是作者却并没有给出答案,也就是说他提问的目的就只是要以这个问题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
  在弄清了设问的种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我们知道设问在文中的位置是灵活多变的,因而它所起的作用也会因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一样。
  1、用作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能启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领会主题。如我们所学过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课文。标题虽是问题,但我们在阅读了整篇文章之后,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个问题了,因为作者在文中已经将其解释的很清楚了。再如:“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马南邨《从三到万》)作者以设问句开头,首先提出大家关心的问题,让读者思考。当读者得出正确答案时,全文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2、用于段与段之间,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是拿方方《武汉人过早》中的一个句子来说明。文中说:“那么幸福的武汉人有着什么样的早餐呢?”然后作者紧接着指出:“武汉人过早首选是吃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的招牌……”下段又说道:“武汉还有一种早点是我在外地所从未见过的,它的名字叫‘面窝’。……”之后,作者又写道:“在外地人中有一种小吃叫得很响,那便是豆皮。……”在此之外,作者还历数油条,油饼,欢喜佗,糯米鸡等等,由此可以看来,这样的一个设问句就引出了下文作者对武汉人过早的一系列食物的历数。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自然段,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用于分析问题之中,可使语气有变化、不平板。比如一位同学在写一篇作文来批驳“机遇是成功的关键”这一主题时这样写到:“常听人说:‘我这辈子,就是没有机会,唉……’感喟人生之余,大有愤世嫉俗的不满。这话听得多了,仿佛到处有英才,只是上帝太不公了。果真如此吗?上帝是否偏心无从考证,倒是在刘玄德三次枉驾相请孔明视为知己,深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若诸葛亮只是空有‘卧龙’之名,而无管仲、乐毅之才,恐怕机遇不会偏爱他,更不要说帮助刘皇叔三分天下,兴复汉室了。那时常叹无机缘一显身手的人,是否个个皆有诸葛亮的文才武略呢?是否个个都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我看未必。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为成霸业非求贤若渴不可。当年,孔明正是适应历史发展需要,依靠自己雄厚的实力,才赢得了时代为他提供的良好机遇,以成经天纬地之举的。可见,成功的关键不在机遇,而在实力,在主观努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段话中的两处设问都鲜明地说出了作者的看法,很具有震撼力。从文章的形式上来说,也使得文章行文灵活,句式多变,语意曲折。
  4、用于文章结尾,点明主题,使文章意味无穷。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五个介宾短语组成的状语,从工作、学习、政务、生活等方面描绘了幸福的生活画面,使读者意识到我们是处在幸福之中。那么我们的幸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来自于我们“最可爱的人”奋勇杀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就深化了主题,可谓卒章显志,余味无穷!
  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管设问出现在文章的哪个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了解了设问的作用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该怎样创造设问句?
  首先,要确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设问句还是比较实用的。比如我们到某个超市购物,经常可以听到某些促销人的推销术,他并不是使劲地喊,而是说“大家看,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宝贝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哦!原来是……!”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所以,我们在创作前,要想好要说的内容。其次呢,要注意自问自答,给读者或听众造成悬念。我们创作设问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一问一答要精心设计,切不可马虎。
  说到设问,我们也不能不提到反问这种修辞方法。它们一直都为我们所运用,而且两者相互联系,有同有异。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的修辞手法。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反问可以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反问,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意思。
  反问也可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的《摆渡》中有这样一段话,“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这段中的“没有摆渡了那怎么行呢?”用肯定的“怎么行”表达否定的“不行”的意思。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其次呢,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