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愿做人文精神的崇尚者和传播者

作者:毛承延




  郝铭鉴,笔名雷刚、贺征、斯言、楚山狐等。江苏建湖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8年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后借调至市文教办公室工作,1978年调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等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上海编辑学会、上海语文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责编图书《朱光潜美学文集》、李泽厚《美学论集》、《巴金论创作》等。主编或参与主编《文艺鉴赏大成》、《文化鉴赏大成》、《中国新文学大系》、《艾青论创作》和《革命烈士遗文大典》等。
  
  毛承延(以下简称“毛”):尊敬的郝铭鉴先生,您好。很荣幸采访您这样一位学养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家。您的短评《“挑战者”号追思》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以来,就像一阵阵深沉的回声在广大学生朋友心中震响,引发了他们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及其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的再追思。我想请您就这篇短评谈谈写作背景和过程,您看可以吗?
  郝铭鉴(以下简称“郝”):好的。那是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傍晚,我端坐在沙发上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突然播音员神色凝重,语气哀惋: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二十八日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随之电视画面出现了爆炸后的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舌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的景象。顿时,惨烈、震惊、痛惜之感袭上心头,我的胸口堵得慌。第二天,我详细阅读了《人民日报》题为《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新闻报道,痛定思痛,真想写点东西。尔后,我进一步结合新闻事实和与其有关的背景资料,逐字逐句地揣摩了新闻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思考触发点,纵向横向地叩问、深思,最后用方块字符将联翩的追想拼凑成了《“挑战者”号追思》,后来发表在《文汇报》上。
  毛:我反复拜读了您的这篇短评,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本是震惊世界航天科技界的一场悲剧,而你的文章不是侧重于以逻辑结构为枢纽,去构建航天科技领域的概念、原理、定律以及航天科技研究价值等理性知识,却围绕着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这个主旨,通过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的追思,回顾人类敢于探索的精神。您为什么这样构思呢?
  郝: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你前面所说的写作背景上来。从社会背景上看,迄止1986年,我们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不到8年,一个刚刚从政治废墟中惊醒的民族迫切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作为催化剂、意志力。从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上看,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当晚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惨剧发生之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和国会议员纳尔逊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何等的豪言壮语浓缩着一种精神,一种创造、开拓和冒险、奉献精神;何等的豪言壮语也是给活着的人们以鼓舞士气、砥砺斗志。其次,包括文学艺术创造和实用写作在内的著文立说工作是需要人性同情的,是需要强大的伦理道德批判力的,因而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基本品格,血性与良知,怜悯与同情,崇尚与礼赞,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在“挑战者”号爆炸事件中,七名宇航员罹难,其中有世界航天史上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接受了120个小时宇航训练,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观看发射实况的美国观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惊转而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麦考利夫的那些学生陷入了混乱和悲哀,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当晚熄了灯火,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敲响了沉闷的钟声……这一切的一切,除了人们对耗资12亿美元的“挑战者”号瞬间化为碎片、七名宇航员的生命陨落、美国整个太空计划因此而遭受重创表示憾惜、同情、痛悼,尤其对七名宇航员为航空航天事业执着追求、不懈开拓、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深表震撼、景仰。我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对人的生存、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予以关注和抒写,藉助文章的特殊方式唤醒人们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态度,陶冶人们的人文素质,引领和鼓励人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人们对唯我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非理性的道德文化心态的批判力和抗御力,让人们对人性的美好和人格的伟岸有所感悟和体验。
  毛:您说得好,也的确做得好,这篇短评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本色彩,洋溢着人文关怀,彰显着人道精神。不过,强调了人文精神,是否会淡化或忽略科学精神,换句话说,您是如何在文章中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郝:就人的天性而言,科学发展的内驱力就是人为满足好奇心的寻觅和探索,追求觅知事物乃至世界的奥秘。渴望了解未知世界是人的天性,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有着或保持着探索欲。它们打开人们想象的世界和探索的世界。所以探索欲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就科学探索过程而言,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而追求真是科学的使命。真和美是双胞胎,追求到真,也就体验到美。在追求真的过程中,如果体验不到美,科学家的研究也就随即终止、夭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包含着人文精神。就目的而言,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科学素养侧重于人的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增强人的理性力量,使其行为合乎规律性;人文修养侧重于人的社会价值、规范、情感、意志的形成和确立,意在培养人的美德、弘扬价值、陶冶性情,从而提升人的境界、完善人格,使其行为合乎目的、合乎人性。显然,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理性力量,又应有人格力量。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着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科学精神。就价值而言,人文世界、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核心作用,人文精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价值指向是从大量概念、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鉴于上述理由,我在这篇短评中,以人类的探索精神为立意,力求选取蕴涵人文精神的科学事例、理论论据去阐述、支撑这个立意,试图使文章更加充实、饱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如,文章开头针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实,列举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女教师麦考利夫蒙难的事例,提出:“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种看法旨在对麦考利夫的探索勇气的高度评价、高度赞扬,启发人们深思:探索需要勇气。第二段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波音747”、“空中客车”等早期飞机,提出“在人类航空史上,飞机的发明者、驾驭者自是值得大书特书,早期的乘客同样也值得大书特书”,“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旨在说明所有的探索者都值得大书特书,探索精神在航天事业中非常重要,“挑战者”号化为碎片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得到发扬的见证。
  毛:说得真好!感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祝您身体安康、事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