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羔羊已经不洁白

作者:黄 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一文。文中的欧也妮是一个生活在一个上下逐利、道德沦丧环境里的女性,身边还有一位竭力想把她训练成“守财奴第二”的父亲,而在父亲死后,她却是个“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这不禁令人费解,六年的训练与熏陶,这只羔羊还会依旧洁白吗?
  还是看看文本:“第三年,他的吝啬作风把女儿训练成熟,变成了习惯”。这句话的主语是“作风”,思想上、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即为作风。既是训练,自然是有目的的行为。“成熟”、“变成了习惯”自然指训练的效果。由此可见,欧也妮已经接受了父亲对金钱的态度和做法,并承续为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人的行为改变总是从思想层面开始的,三年的有目的的训练,刻意地在一颗如羔羊般纯洁的心灵上上色,又是唯一的亲人在着色,自然也就容易变色。
  精明老练的葛朗台一定也看到了女儿的“变色”过程,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让她正式当家”。又是一个三年,她学会了“与精明的公证人商量”,学会了理财,学会了把田租装袋堆好……当初那个对公证人交待遗产事宜“不耐烦”的欧也妮,如今已经熟练准确地察父言,体父情,配合默契了。由此可见,这只洁白的“羔羊”,她也无法摆脱金钱万能的世界:为了金钱,查理抛弃了苦等八年的她,为了金钱,克罗旭们明争暗斗……
  一个新的守财奴似已出炉,但此时作者笔锋一转,欧也妮仍是一只“洁白的羔羊”,不为金钱所染,仍有崇高的理想和完美的道德,而这仅仅是“宗教的作用”。这当然可以理解,巴尔扎克在小说中要宣扬“只有笃信宗教,才不致于陷于金钱的泥淖”,他要以欧也妮为榜样,以宗教唤醒人们的良知。这当然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文本断裂,形象变形,是完全违背人物性格发展历程的,作者企图用宗教来模糊人物的资产阶级本性,自然缺乏真实性。
  当巴尔扎克的文学责任、艺术理想和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他选择躲在宗教的世界里虚构一个“洁白的羔羊”的童话。但或许,“洁白的羔羊”不再洁白,但这也恰显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和对人物命运的捉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小说的主题也由此而显得更深刻了。
  
  作者系浙江省龙游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