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夸张趣话

作者:赵 金




  夸张是我们比较熟悉和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到它,例如,“真是把人的肚皮都笑破了”,“他的眼睛就是粒芝麻啊!”等等。夸张把我们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或者想要达到的特殊效果,以将事物某个特点突出、渲染的方式,加以表现,不仅强化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通过入木三分的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旧题隋代文人侯白的《启颜录》中记载了一则“痴人卖羊”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南朝梁代时的一个书生,因为从来没有见过羊,所以把朋友送给他的羚羊当成了一般的羊。他用一根绳子把羊拴着,牵到市场上去卖,他讨的钱不多,但是总也卖不出羊。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头羚羊。于是,人们就偷偷地拿了一只猕猴把羚羊换了。书生看到猕猴以为这就是他的羚羊,只是奇怪它为什么没有了角,样子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集市上的人把羊的角割了,但是猕猴头上没有伤疤,他无凭无据只好作罢。到集市散了也没能卖出这头所谓的“羊”。而这书生却并不以为然,一路悠哉游哉的歌咏:“我有一奇兽,能肥也能瘦……数次牵入市,三天卖不售。头上失掉皂荚子,面孔变成橘皮皱。”书生“痴”的形象通过连普通羊都不认识的事例表现,将书呆子的“痴”夸大,让人过目难忘。对那种只知道读死书,而忽略基本生活常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让我们一笑过后思考更多。在宋代邢居实的《拊掌录》,明代冯梦龙的《笑话》,清代俞越的《一笑》等书中,也都是以这样妙趣横生的形象在带给人们欢笑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丰富的哲理,从而获得了千百年的传诵不衰。夸张于此起到的是一个渲染强化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夸张修辞常常是诗人们的最爱,特别是富于浪漫气质的诗人。他们浪漫的气息和飞腾的想象通过夸张表现得淋漓尽致。典型的就是伟大诗人李白。他在《蜀道难》中这样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蜀道的艰险往难、强的方向夸张,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冲击,仿佛置身于波诡云谲的蜀道之上。其《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是绝对长不了三千丈的,诗人在这里也不是让读者去证实或去相信这三千丈的白发,而是通过夸张愁绪的多,给人造成烦恼的时间之长,表达强烈的情感,渲染主观情怀。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薛據登慈恩寺》中也用到了夸张,“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夸张在这里就把塔的一种高耸入云的气势表现了出来,将塔“高”的特征加以强化。在词中夸张还表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的夸张描写将军队的气势和威严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临其境。
  夸张作为修辞手段,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创造手法。两者的特点都是夸大其词,铺张扬厉。
  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夸张来渲染气氛。如叶圣陶在《夜》中对屠场环境等都做了有节制的渲染,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的氛围。有人在刻画一个人的懒惰时,他这样写到:“他的眼屎结成了一串灯笼,最下面的是前天的,中间的是昨天的,最上面的是今天刚结的。”这就将一个懒汉懒于洗脸、擦脸的行为放大、夸大,将一个懒汉的形象漫画化,但给人的印象却是真实生动的,而且深刻。此外,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吝啬鬼形象也是通过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同样,在世界文化的长廊里,夸张也尽显其风流。像我们熟悉的文学形象葛朗台等等。而最初的神话小说中对神人、巨人力量的渲染就更是了。
  作为一种文艺的表现方式,夸张被广泛的应用到笑话、小品、相声之中。作为这类曲艺节目的创作方式,它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笑”的这个媒介达到“扬善抑恶”,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美目的。夸张类的这些曲艺形式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其坚实的现实基础上,以夸张的方式,化平淡为奇丽,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中见昭然,生动中见哲理。从而以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方式,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形式虽然是为了引人发笑,但无一例外都是在笑声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都设有一个谋篇全局的点睛之笔,也即是“笑眼”,找到了“笑眼”,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笑声背后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趣。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夸张又被应用到传媒广告业,成为广告语言常用的修辞方式之一。它的应用是为了使广告语言生动突出,引人注意。比如某化妆品的“早一天使用,多一份青春”;某品牌空调的“非洲到南极一步之遥”;某减肥产品的“一个星期改变你的人生”等等。但是夸张在广告中的应用应当是基于真实的创造,否则就过了头,成为了虚假;同时,夸张也就丧失了它原本的活力。
  那么夸张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又应当如何正确的应用,让它达到最佳的效果呢?
  具体看,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一是扩大夸张。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强、高、长、快、多……”等方向说。例如:
  1、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接踵。”
  这段话连用了“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接踵”几个词语来渲染这种强大的人势。表明齐国人口众多,当然人才也是济济,并以此来反驳楚王的傲慢言词。现在这三个词语也常常被我们用来描写热闹场面中那种人潮涌动的气氛。
  2、老李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这里将长辈的经验丰富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加以夸张,贴切而不突兀。
  二是缩小夸张。缩小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小、慢、矮、短、少”处说。例如:
  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是先用比喻,再用夸张,一方面通过比喻刻画了康大叔的凶恶狠毒、杀气逼人;另一方面通过夸张的描写刻画了华老栓的胆怯和弱小。可谓是淋漓尽致。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这里把五岭山脉看作是一股“细浪”,把乌蒙山看成是一颗“泥丸”。诗人把自然界的庞大物体缩小,极言这些原本是很大事物的小来突出和彰显红军形象的高大。表达了红军战士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这是一对联。将滔滔江水化成涓捐煮茶水,将巍巍青山比作笔间的画屏,将大物缩小,透露出一股豪迈之气。
  我们在写作中常常用到这类型夸张,增添我们文章的幽默性。如某人在写他对考试的寄望时这样写到“我希望我能考100分,结果真的灵验了:四科总分加起来100分。”这里极言分数之差,调侃的语气中透露出年轻人活泼的个性。
  第三种就是超前夸张。这种夸张的方式,常常被忽视在夸张修辞之外,实际上,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夸张表现形式。它将生活中在时间上先后出现的两个事物,把后出现的事物故意说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来加深读者印象。例如:
  1、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本应当是先喝热酒然后再感觉到温暖的,在这里把心中温暖的效果放到前面去说,贴切地表现出人物心中感受到的那种特别窝心感觉。此外,还有“还没有看到,心就碎了”(突出了后果的严重)“一闻这酒,没喝就醉了”(表现了酒的甘醇)等等。
  2、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本应当是先取弓箭,再拉弓中的,这里把中靶的效果放在前面说,很能表现一个神箭手的形象。
  3、“放心,回头见!”他话音还在,人已不见。应该是话音停了,人才走,这里却说的是话音还在,人却不见了,这样写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超前夸张的例子还很多。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里还用了夸张的扩大夸张形式。超前夸张虽然表面上不合理,但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将要表达的内容强化。
  而正确的应用夸张要注意:第一,要夸而有据,夸而有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是浮夸,而要合乎情理。应当抓住并突出事物的本质,一味的追求离奇和荒诞就脱离了生活本身。鲁迅先生曾经强调夸张要“诚实”,“要确切地揭示事物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才能“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例如,“平原上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作……”既然风这么厉害,能把天地都掀翻了,人们怎么可能还在那里耕种呢?这就是个自相矛盾的病例。
  第二,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否则就会分不清是夸张还是在说事实。比如:“屋子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颗钉子都能听见。”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在写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用或者不用夸张,以免混淆和歪曲事实。
  总之,使用得好的夸张要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要能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而这又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多看、多思、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