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豆架是一种心境

作者:张佐香




  豆架是乡村一道绝美的风景。豆架曾经给一个乡村女孩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温馨。
  春来时,母亲在门外用竹竿搭架,点下扁豆。饮无数春雨,扁豆苗穿起了绿绿的衣裳。春深,苗儿拉出蔓儿,蔓儿牵着叶儿,一蹭一蹭地向架上攀援,静静地不说话。它的攀援是一种行为语言,坚忍不拔地向上,向着它追求的高度。豆蔓终于攀到了架子的顶端。悄悄地把自己挂起来,与挂在天上的星星保持同一种垂直的姿势。两排架子偎依在一起相亲相爱。阵雨滋润,叶明花媚。白里透紫的花朵,小巧、内敛,在碧绿的藤蔓里,默默吐香。蜂蝶不常来光顾它们。豆角花是有品格的花。若是有许多蜂蝶和它交朋友,那它就太没有格了,我不会喜欢。深绿的叶子和花朵互相缠绕,香气因缠绕而无法升到高空,把人重重围住。我在豆架下流连,会突然愣住:碧绿的藤蔓上怎么会长出紫色的花朵来呢?真是不可思议。
  藤蔓沿着横架曲折盘绕延伸到门楼上,腾云驾雾。云是一片片圆形的绿,雾是一朵朵紫色的花。我坐在漂亮的门楼下读书,与片片叶儿朵朵花儿面面相觑,它们各具表情。我真想躲到它们中间去,或者互相融化。我想到了陶渊明坐在篱笆前与野菊谈心,林和靖忘情于梅香阵阵,周敦颐枕着荷红叶绿入梦。
  “姑妄言之姑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王士祯如此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句话道出了瓜棚豆架的妙用,可以在繁星满天时在豆架下讲一些无根的闲话。男女老幼携着板凳乱坐起来,不用揖让,讲没有边际的闲话。天上人间黄泉碧落神仙狐鬼谣谚民俗,如掀动豆叶的风不经意间吹进耳朵。人群中不时传来惺松的哈欠、婴儿的梦呓。偶尔谁说了一句趣话,顿时飞起一片笑。透过豆叶的空隙,月华如牛乳从天际泻落,流入怀中。有甘露横空而降,味儿微甜。原来是浇在豆脚上的水,缘豆藤攀到空中,又从蔓尖点落。
  粉紫的小花朵不知藏到哪里去了?豆架上挂满了一串串青里透紫的豆角,饱满丰实,坠得藤蔓都快折了。豆角是多胞胎植物,青青豆衣是它们的睡床,裹着几许甜蜜的梦想。我提着小篮,在豆架下仰头采撷。摘高处的扁豆要用竹竿,竿上斜绑着一截小树棍,构成一个叉子,仰着头,看准选中的一串叉上去,一橹,“啪”地一声,豆角落地了,弯弯的小脑袋在我的手指间划过去划过去。
  豆架的功用不在于盘中肴,而在于它的一架清阴。豆架是一种标志和象征,豆架下有我的童年、土墙、老屋、炊烟、母亲以及一个又一个贫穷却知足幸福的日子。豆架是一缕乡情,一种如月光般恬淡的心境。
  
  ——选自《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