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三点导读

作者:欧阳凯




  美点赏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不是纯文学,而是一种边缘性文体。寓言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它是以说理为目的的故事。寓言故事讲究寄寓,以增加作品的深度。所以文学家们除了写寓言作品外,还喜欢在写其他文体作品时采用寓言笔法。《红楼梦》、《西游记》就有寓言色彩。寓言的特点是字数和框架相对较小,因此,其承载故事和思想的能力比起大部头的作品来,相对有限。这就要求寓言作家必须具备浓厚的文学修养、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娴熟的创作技巧,才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表现清楚。
  本文作者王蒙,可以说是中国时代情绪的书记官,是中国世纪末的语言英雄。“刻舟求剑”是我国历史上一则有名的寓言,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是:“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至从其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求剑者此,不亦惑乎。”王蒙的《刻舟求剑》,显然借用这个古代故事框架,却写出了一个现代版的闹剧。故事中虽然还有坠剑、刻舟、求剑这些情节,但显然作者并不在于重复这个故事。我们从这篇小说中仿佛可以看到广阔时代生活的影像。出口转内销、文物、保险、中东之战、飞毛腿、爱国者、公款吃喝、以权谋私、各种展览、吉尼斯、正大综艺等等,无不是我们时代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众生万相。而如此庞杂的内容,作者信手拈来,取舍自如,其大家手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最佩服的是王蒙的语言。如果说鲁迅的语言是简练的,那么王蒙的语言就是繁复的。他的写作思路是开放的,发散的,匪夷所思的,甚至是“霸权主义”的。本文中,作者大段大段地描写“贵客”这个人物的语言,关于剑的价值、关于上保险问题,他都有许多纵横骄盛的演说,“它们用的飞毛腿爱国者B53都是博物馆拒绝收购,乃至拒绝接受捐赠的东西;你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博物馆见过导弹与轰炸机哪怕是盒子枪捷克造吗?”这样的人物语言极具特色,极尽张扬之能事。同样对于捞剑的经过和结果,作者也写得异常具体和夸张。
  
  难点指津
  
  寓言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体。历史上“刻舟求剑”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讽刺那些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只知一味墨守成规的人。而王蒙的《刻舟求剑》显然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其寓意是什么呢?由于寓言的多义性,这个问题显然又难于简单作答。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理解,这正是王蒙的高明之处。要探求这则寓言的可能寄意,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则寓言故事的细节。故事中,当许多旅客指出“刻舟求剑”的愚蠢可笑时,船长却说:“你们才是呆鸟哩!现在给各旅客出个智力测验题:‘为什么你们是呆鸟?’”这说明,船长的“刻舟求剑”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有意为之。那么船长为何要求剑呢?从下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是因为“利在其中”。他们在这样的打捞中,“得失相较,虽然航运公司与贵客所在单位贴了些钱,但无论打捞者、船员、船长还是旅客都捞到了一些好处”。这样一场盛大的“刻舟求剑”,其实无非就是一场“作秀”。这从文章前半部分的情节中也可得到印证:贵客在甲板上舞剑、大肆宣传剑的贵重、宣扬喝五粮液没掏过钱、船长卖弄英文等等,本质上都折射出了当前我们国人比较普遍的“作秀”心理。有人说,现在我国是全民“作秀”,大家共同“作秀”,并在“作秀”中各有所图。联系钱锺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我们真是深切地感到现代人“刻舟求剑”的“狡猾”。鲁迅先生曾经画出了国人的“阿Q心理”,当今这样一种“作秀”也不能不令人警醒。
  
  考点训练
  
  1、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贵客和船长,都没有具体的姓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当船长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保险了吗?”贵客有一段极为“雄辩”的回答。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故事的结尾写到:他们的事迹,翻译成了六国文字刊登在各大报上,《吉尼斯世界大全》派编辑采访他们,并准备拍成电影播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情节设计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1、这样写突出了主题的普遍意义。
  2、这一情节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贵客故弄玄虚的作秀心理,同时增加了小说的时代性和讽刺性。
  3、小说结尾写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表明这样的作秀已获得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这样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