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目标是写作备考的标杆

作者:马新民




  每年高考中考之后,那些异彩纷呈的满分作文就备受关注。各大报章纷纷推出专栏评介,媒体的热情社会的关注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兴奋、自豪,毕竟,这些佳作凝聚着中学语文教育者的心血,体现了近年来语文教改和高考改革的实绩。但是,作为普通的中学生,对此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满分作文尤其是其中极具创新意识的文章,往往是上万粒沙中拣出的金子,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赞叹但不可盲目奉为圭臬。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写作“高手”,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写作能力在中学生中呈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性,少数优秀学生的作品可以达到报刊发表的水平,他们的优秀是以广泛的阅读、较为丰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和不可否认的写作天分为背景的,比如《赤兔之死》的作者就曾读过40多遍《三国演义》,这样的阅读量即使是教师也很少人能够达到,更遑论学生。因此,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也有大量的文章还停留在相当拙稚的状态,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而以满分作文为追求的标准,势必给我们的作文备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对于那些优秀的满分作文,考场阅卷专家组在场内给出的评分标杆更多地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对我们广大中学生更具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我们先看本文所附的一篇标杆作文(作文话题为“语言与沟通”)。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因妒忌相如被赵王器重,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为刎颈之交。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两位大臣心灵的桥梁,使他们的心能够得到沟通,使廉颇能够了解到相如的人格。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那么,心灵的隔阂也可以被冲移了。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许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他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点时间来,让大家能够说出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惊讶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使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正如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语言在沟通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裨益巨大的,架好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
  这是2004年广东阅卷标杆1号作文,得分57分。就这篇标杆作文来看,能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在于下面的优点:
  优点一是“切合题意”,考试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这篇文章严格地在当年命题限定的区间内行文,准确明晰地体现了命题的要求。
  优点二是“观点明确”,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己对话题所设定的问题的明确见解、看法,观点明确显豁,使全文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有效避免了基本观点不明朗,笔墨不集中,若隐若现,有头无尾等考场作文的大忌。
  优点三是“内容充实”,这篇文章充分采用了社会现象、名人轶事等理论或事实论据较为有力地佐证自己的观点,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较好地避免了考场作文内容单薄的弊病。
  优点四是发挥自己所长,切中了发展分的某一个点。这篇作文的发展分是10分,发展点在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切合“深刻”这一发展点,充分体现了作文发展分打点分的操作特征,这一得分也充分说明发展分的获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
  这篇例文引起我们对以下问题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笔者曾多次将这篇作文拿给不同学校的学生评分,结果是学生评定的分数普遍低于专家的给分,基本上在四十五六分左右,除了这篇作文本身的一些问题外,我想学生给分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考中对考场高分作文的标准定得过高,使学生误以为作文一定要极有创意并文采飞扬才能得高分,那些满分作文的误导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中考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并不像那些满分作文展示的那么高,而是一个可望可即的目标。高考现在采用的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近年的两个变化一是将“基础等级”50分一分为二,“内容”和“表达”各25分,二是在“发展等级”中将原有的“有创新”修改为“有创意”,这样的变化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作文评分在主观意向上的干扰,使作文评分更能反映作文能力的全貌,同时降低了难度,更切近了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基础等级”部分一等二等卷的要求语其实都只是对高中生作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并不难达到,而“发展等级”中的12个标准在考场上是打点分的,只要其中的一两点突出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发展分。中考作文一类卷的评分标准一般是“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方式运用恰当,无病句。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标点正确,卷面整洁、美观”,应该说不难把握。
  
  二、认真反思考场作文的文体选择
  
  创新,是近年来中高考作文备考中一个被过分强化了的目标要求,随着一大批极具创新意识的满分作文的出现,形式上的求新求奇甚至求怪成为备考中一个危险的潮流,有些同学甚至将它视为得高分的一个终南捷径。殊不知文章的创新要以深厚的功底为背景,对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盲目创新只能是东施效颦,刻意求新往往会弄巧成拙,因为创新是一种与人的灵性禀赋相联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能力素质,就广大中学生的实际来看难以在短期内训练达成,“大匠可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如果把诸如“医学诊断书”“小话剧”“科幻小说”等形式的创新作为作文备考的目标,显然走进了误区。前面的标杆作文是平实的议论文,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创新特征却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反映了评卷的正确导向与务实作风。
  那么,备考选择何种文体为主攻目标更为适宜呢?基本原则当然是学生擅长什么就选什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面积的中学生并没有特别突出特别擅长的文体技能,我们应该向哪条路上努力呢?从高考命题的历史来看,从1978年到现在记叙文两次,议论文18次,不限文体6次(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都能采用议论文体写作),议论文比重最大。中考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议论的能力,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从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中学教育是公民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中学语文写作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公民的思考与表达。学会平实地、有效地表达。而我们的作文目标中往往文学的东西太多了,高端的东西太多了,这可能是因为教材中古今中外可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太多,我们关注优秀的满分作文太多,标准降不下来。我们最需要的,与终身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思考和表达身边问题和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议论与记叙表达的能力,它所要求的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准确地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描述自己的生活的效率。它的标准简单明确,在诸种文体目标中最具达成性,因此复习训练中,我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以此来追求写作素养的形成和考试的成功。
  
  三、清醒认识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
  
  我们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分析研究考试作文的备考目标,并不是希望把所有的文章都往一个目标上引导来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是要降低作文的追求目标来限制个性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写作方面的尖子生一定要积极创新勇于冒尖,如果你是中下水平的学生,目标设定的失衡会让你对高分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眼界过高就难以在习作中发现闪光的东西,难以激发写作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写作的价值,就难于有持续的写作兴趣,也就谈不上写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失衡会带来教育功能的失衡,导向的失误会对我们的学习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高中生提出的写作基本目标分别是“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我们的备考应该稳扎稳打,狠抓基本功,为达成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