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名人笔记撷趣\巴金笔名的由来

作者:刘丽文 朱晓红




  名人笔记撷趣
 
  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蒲草笔记 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了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树干笔记 南北朝时的任未,外出求学时无钱住客店,便在树林里搭个小茅棚,然后削荆条为笔,以树汁为墨水,读书做学问。因买不起纸张,便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写在树干上,等有钱买到纸后再抄录下来,后人将此树林称为“经苑”。
  布袋笔记 宋代诗人梅尧臣,外出时总少不了带上一个小布袋,每当读到佳句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学问时,便从小布袋中取出所记的纸条,或予以引用,或启发思维,终成一位出色的诗人。
  陶罐笔记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避乱江华亭时,躬耕于田野,累了便在树下歇息、读书。每有所感,就取出随身带来的笔砚,在树叶上记下来,并将树叶笔记放入准备好的陶罐中,埋入树下。经过10余年的积累,竟有树叶笔记数陶罐。后经加工整理,终成颇有学术价值的《南树辍耕录》。(刘丽文)
  
  巴金笔名的由来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问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的笔名。”(朱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