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王志鹏




  [设计背景]
  
  我校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秭归,恰好本年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弘扬屈原文化”,大小板报、广播电视营造出浓浓的屈原文化氛围,学生追忆屈原典故、缅怀屈原精神、学习屈原作品已蔚然成风。如何把屈原精神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呢?我想,学生均为三峡移民子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血泪和艰辛,这不正是屈大夫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后的具体体现吗?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一个作文题目:
  以“我是屈原的后代”为话题作文,表现秭归人民在移民搬迁中为大家舍小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过程实录]
  
  导语:屈原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屈原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秭归人。我们在追忆屈原的同时,应该欣喜地看到屈原精神已在今天的秭归人身上发扬光大。不信,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见证过的三峡移民大搬迁以及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你会发现屈原就在我们身边。
  我让大家前后左右自由讨论,教室里热闹非凡。五分钟后,我示意大家安静,我锁定了一个谈得很认真的女生,开始了师生交流。
  生:我讲的就是我家搬迁的故事,那个暑假,因为我们周围的邻居都搬走了,就留下我家房屋在一片废墟当中,爸妈也常常因为搬迁的事吵架。我爸爸每次与妈妈争吵之后就是抽烟,抽到很晚。记忆最深的是,那天我们搬家时,当所有的家具、行李都装上车后,爸爸就和亲戚朋友借助几根很粗的树杆将墙壁推倒。在众人的吆喝声中,墙壁轰然倒下。这时,我看见爸爸蹲在地上哭,虽然没出声,但我知道他是强忍着的,妈妈则在一旁撕心裂肺地大哭。
  师:的确很感人,那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还没搬时,我一直很高兴,因为要住新房子了。直到看见爸妈两人哭,我的心里才酸酸的。
  师: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她讲的哪些地方最感人?
  生一:爸爸妈妈的哭最感人。
  师:爸妈为什么哭?
  生一:他们舍不得离开,因为三峡工程,不得不离开。
  生二:因为房子凝聚着爸爸妈妈的心血。
  师:我想其他同学家里的搬迁大体和这差不多,只是感人的细节不同,能不能说说?(讨论)
  生一:我妈妈把即将淹没的柑桔树连根带土搬到了新家。
  生二:我爷爷说他死了要埋在看得到老家的地方。
  生三:我爷爷、奶奶说一定要看看三峡大坝。
  师:大家谈得很好,生活中感人的就是细节,那我想知道,这跟屈原精神有什么联系?
  生一:屈原当年也是像他们一样带着对故土深深的眷念流放他乡的。
  生二:屈原为楚国的强大求索一生,他的爱国精神与日月同辉,今天的三峡移民也是为了支持祖国建设,他们的爱国精神都是一样的。
  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真实深刻,我一一作了点评。另外有一个学生的发言与众不同,于是又有了一段实录。
  生:我们是移民村,村长在带领大家修路时被砸成了残废。
  师: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我们村的村长说我们村太偏僻,必须把路修通,于是他就找上面争取款项,然后村里人均集资50元去修路,路还没修通,那天下暴雨,他去工地查看损毁情况,被山上滚下的巨石砸成了终生残废。
  师:这与屈原精神有联系吗?大家帮助思考或者查找一下有关屈原的资料。
  生:屈原有诗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种为民着想、爱民如子的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在这位村长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师:很好,精辟。看来,语文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不仅能使文章雅气十足,还能使生活小事变得深刻。
  学生的讨论交流还在继续,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接近下课,我这样总结:
  大家平时写作文并不是缺少生活素材,而是缺少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思考与感悟。于是文章中出现大量的假、大、空话,所反映的生活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起来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有过一番思考与审视,并获得了比较独特的感悟,把它写成一篇好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今天,请大家以“我是屈原的后代”为话题作文,表现秭归人民在移民搬迁中为大家舍小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课后小记]
  
  一天后,学生的作文交上来,诸如《那就是你——追寻屈原的足迹》、《掬一捧长江水》、《雄鹰从这里飞过》一篇篇生活气息十足的佳作诞生了。
  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努力挖掘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和美的瞬间,去找寻屈原在他后代人身上的影子。让学生明白了生活气息越浓的作文越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