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给作文来一个靓丽的结尾

作者:郑秀芬




  近代作家林纾说:“为人看晚行,行文看结穴。”这说明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的好坏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足见靓丽的结尾如力拔千钧的豹尾,有“后发制人”的威力,自然会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结尾靓丽精采呢?
  
  一、照应开头,浑然一体
  
  我们做事通常追求圆满,写文章亦然。文章要想给读者以完满的感觉,就要在结尾处响应前文,照应题目,达到首尾圆合、收拢全文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以难忘父亲的背影入题,以质朴深沉的笔调描写了车站送别时老父通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表现深挚的父子情。结尾就以父亲的来信作为感情的触发点,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这样不仅尽情抒发了儿子思念父亲的情怀,而且照应了开头,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深地感染了读者,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依然沉浸在父爱子、子思父的深挚感情之中。
  
  二、卒章显志,深化主题
  
  白居易在谈到《诗经》时有个评语:“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不仅诗歌如此,其它文章也是这样,结尾是文章中心的归纳、总结和深化。
  文章的结尾可采用简洁的语句点明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结尾写道:“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了了数语,便点出了一件小事于“我”的教育和影响,可谓画龙点睛,揭示主题。
  结尾还可以提炼出富有哲理的语句拓展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如鲁迅的《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段启人深思的哲理名句,真可称得上是醒世名言,振聋发聩。
  再次,结尾可以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歌词等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
  
  文章的结尾不是孤立的,必须从全局出发,巧妙构思。众所周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就是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这种为文章增添波澜的戏剧性结尾很值得借鉴。例如2002年湖南某考生以"感激"为题写身患绝症的舅舅与舅妈之间感人的生活故事,插叙中曾出现了一段在舅舅患病前舅妈说过的一段调侃的话:"你舅舅就知道贫嘴,一个空话匣子,从没见他写个只言片语,老了连一封可以翻看的情书都没有。"结尾处写到舅舅溘然长逝。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出人意料地写出了以下内容:“在舅舅死后的第三天,我们竟然在《晨报》上看到了舅舅的情书,用醒目的黑体字登在征婚启事栏里:吾妻32岁,我以与她生活过五年的经历作证,她是最好的伙伴,是本人此生遇到的至宝,本想一生一世悉心珍藏,无奈天不遂人意,我将先她而去,谁能替我好好珍惜,我在天堂将感激不尽!舅妈捧着这封情书泪水直流。”这个结尾离奇又在情理之中——由爱妻而荐妻,看似无情,实则爱得真切,爱得深沉。这就使文章的结尾新奇而充满魅力,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四、结尾留白,耐人寻味
  
  成功的作品大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作者在创作时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为读者创设一个值得玩味的空间,使读者的思维随作者创设的空间尽情跃动,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结尾处留白"便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很多文学作品在结尾处并不将事件的结果写出,而是留置一个悬念,让读者按作者所提供的情境,展开思想的羽翼去翱翔,去评论,去填空。比如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结尾处并没有写出皇帝、大臣和小孩的命运,也没有按常规交代事件的结果,却耐人寻味,足以达到一种让人欲罢不能、欲收不止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采用哪种方式,是由文章的内容决定的。结尾是一篇文章结束的地方,但最忌讳的是文章真的完了,而应力求做到言已尽而意未穷。“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新颖别致,精采靓丽的结尾不仅要做到与开头正文的珠联璧合,浑然天成,更要把读者引向更深更远的境地,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