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写作材料的加工处理及选用策略

作者:曹 军 何显山




  作为语文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需要角度来说都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发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流弊,即缺乏真情实感,言之无物,多作无病之呻吟。如此无源之水的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时并不是“灵魂在场”(钱理群语)。在这种状况下,建构一套既立足于语文教育和中学生现实境况又符合写作规律的、指导中学生加工处理和选用写作材料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积累材料,但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获取的写作材料一般只处于原始的记录或转抄状态。因此,在积累与选用之间来一个过渡程序——加工处理材料是大有必要的。
  1.定期回放。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汲取的材料都应在脑海中不时回放,这样才能尽可能真实、鲜活,也才不至于无端地漏掉有用的材料。回放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原材料本身,也可以是内容提要,还可以是对材料的多角度理解。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多注意交流,以弥补个人理解的局限。
  2.发掘内涵。这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没有经过大脑处理的东西不可能成为自己记忆和选用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学生的成绩却差异很大的原因之一。读后感或观后感要写在所积累的材料后面,紧跟材料,并且应及时写,以后有新的心得也应及时补充。这种感悟性的文字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材料多样的内涵,如从丛飞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看到了平凡人爱心的深沉,看到了社会风气的沦落,看到了生命不朽的绝唱。从材料的内涵入手,再联系其他事理材料,聚在一起,以自己的个性感受统率之,不知不觉就能成就一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内涵进行开掘,使同一材料发挥多种功能;或从同一方面逐层开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挥材料的多重功用;或以一则材料为基点,相互勾连,由此及彼,发挥材料的规模效应。以上三种加工方式犹如赋予材料以灵魂,并为之插上了翅膀。
  3.交流感悟。为了提高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之类感悟性文字的能力,可采取一些交流鼓励性措施,如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或口头演讲,或张贴交流,使学生能吸取他人的思想精华。
  4.分类整理。积累的材料,经过发掘内涵后,有必要分类整理。经过整理,零散、杂乱的材料就有了归依、有了条理,不仅在需要时随时便得,而且还有助于理清材料的内在联系,甚至有可能使写作者迸射出意外的火花。
  以上写作材料的加工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环环相扣,也相辅相成,既为写作积蓄了创作的热望,也为支撑文章主题提供了厚实的材料基础,但是还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把它们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写作材料的选用主要与文章主题、文体、语体风格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交叉比较训练来培养学生选用材料的能力。
  1.同一主题用不同材料来表现,同一材料用来表现不同主题。
  对于同一主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事象性材料和艺术化了的理性材料来表现。在符合选材原则的情况下,我们总是有意识地既用丰富而又不同的理性材料来表现主题,也用充裕而又有个性特征的事象性材料来表现主题,从而达到考纲作文评分标准所言:“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例如表现“奋斗”这一主题,理性材料可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事象性材料可以有“苏洵晚有成就”“班超投笔从戎”“祖逖闻鸡起舞”“托尔斯泰年轻时自省”等。不同的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主题——奋斗,文章自然就笔意充盈了。
  同一则材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内涵,从而为不同的主题服务。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我们感悟到: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不幸的人、可怜的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比起海伦·凯勒来,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瞌睡之中、在胡思乱想之中、在闲聊之中度过的?因此海伦·凯勒的事迹可用于珍惜时光、生命宝贵、幸福的含义、生命的价值等不同主题。
  2.同一材料用在不同体裁中,同一体裁承载不同材料。
  同一个材料用在不同的体裁之中,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同是以荷花为叙写对象(或涉及荷花),对《荷塘月色》《荷花淀》《爱莲说》《芙蕖》等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作者是借景抒情;《荷花淀》是小说,作者写荷花是为了烘托背景,渲染气氛:《爱莲说》是议论性散文,作者是借荷花表达深刻的哲理:《芙蕖》是说明文,目的是介绍有关荷花的知识。由此可知,即使是同一则材料,写作目的不同,文章的体裁就不同,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就不同。
  同一体裁承载不同材料,材料的呈现方式应由体裁决定,因为文章的语体风格是由体裁界定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体裁,就以什么为主要语体风格。如说理类文章,应以说理为主,虽然也要叙事抒情,但它们终究只是一种辅助的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训练明白了材料与主题、体裁、语体风格之间的关系,作文时就能根据写作目的和主题,确定恰当的文章体裁,从而运用相应的语体方式呈现材料,为主题服务。中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失体”的现象,正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上述关系。